某商品越受欢迎,越供不应求,价格便会越高,这是众人皆知的普通经济理论。
对新加坡的榴梿狂热份子而言,近几年中国开始风靡榴梿,难免担心上述情况发生,导致大家每年的榴梿飨宴,成了高不可攀的奢侈享受。
但最近东南亚榴梿生产商透露出对中国未来市场的两点担忧:
- 未来五年榴梿恐供应过剩
- 中国消费降级
说不定反而能帮本地榴梿老饕缓解部分焦虑。
这两点现象都指向了一个可能性:
榴梿价格不会变得太贵。
供应过剩
众所周知,人口众多的中国市场有巨大潜力,任何商品一旦被看上,便是无限商机。
近年来,本区域有越来越多地区抢种榴梿,试图分一杯羹。一些中国投资者也前往老挝等地打造榴梿种植园,希望把榴梿出口回中国。
但这也衍生出供过于求的问题。
据《南华早报》报道,近日于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以中国为重点市场的东南亚榴梿生产商对这种现象表示了担忧。
马国农业技术供应商Agrionex的销售总监林奕成指出,供过于求或导致如今的荣景无以为继。
“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的榴梿‘黄金时代’,但未来五年势头可能会减弱为‘白银时代’,尤其是新鲜水果的保鲜期较短,届时恐会供应过剩。”
国际榴梿协会秘书长及常务副会长刘峰则警告,东南亚榴梿种植的成长趋势不受控制,在一窝蜂抢种过程中,榴梿品质可能下滑,导致整体行业的声誉受到打击。
中国消费者对榴梿胃口变小
如果说在新马一带,榴梿是让人口袋破洞的香饽饽,那在中国绝对更是高级奢侈品一般的存在。
但中国经济在疫情后的一连串挑战,恐导致中国消费者的胃口变小,尤其是中产阶级的消费降级,更让榴梿在当地市场进一步“攻城掠地”的前景蒙上阴影。
即使在上海等富裕城市,榴梿依然被视为昂贵的“超级水果”。
有上海榴梿爱好者称,当地已普遍出现消费降级,而榴梿并非生活必须品。
正因如此,尽管中国进口的榴梿鲜果价值已超过其他水果,但平均下来,中国每年的人均榴梿消费量仅约1公斤(新加坡是人均每年能5公斤,看吧,新加坡人多会吃!)。
主张对中国实施严格关税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即将在明年重返白宫,预料也将为风雨飘摇的中国经济带来新一波阻力,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力,短期内恐怕无法恢复。
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人口基数高,即使只有一小群人喜欢吃、吃得起榴梿,总数量依然可观。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去年中国榴梿进口量超过140万吨,进口金额按年增长70%,达67亿美元。
只是随着各国抢种,榴梿可能出现供过于求,即使进口量持续增加,还能否卖到好价,却是难说。
“不是中国榴梿的错”
无论如何,虽然供应过剩的潜在风险及中国消费者荷包紧缩,让东南亚榴梿生产商对未来无法保持乐观,但对中国自产榴梿的挑战,他们却是老神在在。
吉隆坡榴梿贸易商LKE集团董事经理陈明珊指出,中国虽有良好技术,但与马国相比,适合种植榴梿的土地毕竟还是太少。
“即使海南岛被看作是理想的种植地点,但由于其地质和气候限制,种植成本和零售价会高出许多……它并不具备类似像马国技术、地理和气候的组合优势。”
国际榴梿协会的刘峰也指出,海南榴梿成本太高,无法大规模种植。在海南,一公斤榴梿的平均种植成本为60元(人民币,下同,约11新元),在东南亚则仅须20元(约3.70新元)。
“榴梿外交”
对榴梿商来说,另一比较正面的消息,则是榴梿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特殊地位。
“榴梿外交”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打好关系的重要媒介。
上周,马国首相安华到中国进行工作访问,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对他说了这番话:
“猫山王榴梿在中国很有市场,很多人都还没尝过。”
今年6月李强访问马国时,就曾与安华示范了一回用勺叉吃榴梿的高级吃法,当时李强吃下榴梿后忍不住鼓掌赞好的肢体表情,也给了主人家十足的面子,中国当局也在6月24日起允许马国的“树上熟”榴梿进口。
估计未来北京仍有可能持续把从东南亚各国进口榴梿作为“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手法,各地榴梿商应该仍有赚头。
但若中国经济困境持续,榴梿供过于求的现象发生,那也意味着榴梿的价格不会飙涨得太厉害。
新加坡不自产榴梿,却是名副其实的榴梿大户,平均每人一年能吃掉5公斤榴梿,是全球人均榴梿消耗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榴梿价格保持合理,新加坡榴梿爱好者自然也能安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