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个不算太新的用语,叫“自带bgm”。新加坡有一家机构,最近每次出场不但自带bgm,还自带一堆负面新闻。
说的就是近期频频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新报业媒体信托。
这家机构还未从今年1月被踢爆的“夸大发行数据事件”彻底缓过来,上周末又迎来一轮新的冲击波。
报业控股市场部前高级执行副总裁冯元良上周日(3月5日)在个人脸书发贴文,说发现新报业媒体高层中,有七人曾是埃森哲(Accenture)员工。
这七人包括总裁张丽琳,以及首席财务官、首席科技官、首席转型官、发行主管、企业通讯主管、产业与办公室服务主管。
冯元良在脸书上撂话说:
“巧合吗?我的朋友们,你们自己下定论吧。这家公司将用9亿新元纳税人的钱来运营,它的董事局似乎不认为这个高层组合有什么问题。”
也曾担任过《海峡时报》总编辑的冯元良点了火,曾是《海峡时报》记者的资深媒体人默乐3月7日又加了一把柴。
除了在她个人的社交媒体上贴文,她在网络新闻网站MustShareNews上也撰长文将冯元良的贴文“发扬光大”,然后发挥记者与生俱来的“八卦精神”,找旧老板问他究竟想说啥。
冯告诉默乐,他在“夸大发行数据事件”发生后,反思了老东家的管理方式及相应的公众问责制,然后就顺手查了查到底谁在管理新报业媒体,随后将查到的名字放上脸书。他认为一家使用纳税人的钱的公司在信息沟通上必须更加透明。
默乐在文中也提到,一家非营利企业的内部管理,已不再是私密信息,而是公众都有权也想知道的公开信息。
这些信息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看官议论纷纷,但是几天下来,新报业媒体都以沉默是金的姿态,毫无动静。
一直到昨天晚上(3月9日),新报业媒体终于由人事部主管向全体职员发出声明,也算是回应了江湖传闻。《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第一时间报道。
新报业媒体开始运作以来聘请了21人加入高级领导行列,其中六位曾在国际科技公司埃森哲工作,其余15人皆来自其他机构。新报业在内部电邮中说,这些任命都是经过仔细评估后决定的。
看起来,老媒体人冯元良收集到的资料还算准确。新报业媒体确实有和总裁张丽琳在相同公司工作过的人。天下就是这么大,世界就是这么小,一家公司里有些相同“出处”的人,在许多出现内部改革的公司极为常见。
埃森哲是一家提供战略、咨询、信息技术和运营服务及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媒体行业要科技转型,聘请懂科技的高管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毕竟又不是要他们从事总编辑或新闻内容相关的领导工作。埃森哲除了科技相关的工作了得,看来对企业传讯、产业与办公室服务等,也有独到的能力。
此事件的尴尬之处在于“历史重演”:又是等到外人爆料且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后,新报业才出来做内部澄清。
像这类内部高层任命,既然像声明中所说,是经过仔细评估寻到最佳人选,大可尽早坦荡荡公诸于世,没必要沉默不语。
更尴尬的还有新报业现有的身份。
它的前身报业控股是一家上市机构,以往评论它的人不在少数,并非所有人都爱之深责之切。
如今转为非营利性质的信托机构,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更是频频在国会上被点名。现在,它已经成为执政党和反对党议员都共同关心的对象。
反对党议员还问过新闻及通讯部长,新报业媒体印过多而不得不销毁的报份,一共用掉多少斤两的纸张,会否危害环境,连环保角度都有!
有一天若有雇员投诉新报业厕所有问题,会不会也被议员当作员工福利或工作安全范畴的问题,提上国会议程?
新报业如今不只是一家新闻机构,简直成了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新闻的机构。
不少新加坡人都是新闻读者,这层“读者”加上“纳税人”的身份,让很多人都手握倚天剑,随时锋芒毕露,新报业发生的大小事都可以拿放大镜来仔细检视、评头论足一番。
在这种风高浪急的时刻,这家新报业机构没有理由不更打起精神,意识到十面埋伏的逆境里,不能一味“无招胜有招”,天下武功终究唯快不破。
像红蚂蚁这样煽风点火的家伙既然多,那新报业媒体最好就要醒目做人、坦坦荡荡、实事论事才是上策。
出现公信力危机时,这家机构必须比其他“有心人”更快出来澄清,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然,它旗下的报纸记者们以后在别人遇到危机时,也羽扇纶巾,指点江山?
冯元良的贴文在5日下午发布、默乐的文章在7日晚刊登,新报业的澄清到了9日晚才发出,间隔了四天。
一碗热乎乎等着救急的粥,熬了四天才慢条斯理端出来,黄花菜早就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