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起飞的时代,四大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一个是金融枢纽、一个是首都、一个是科技中心、一个是出口重镇,无疑是最意气风发的代表。
但随着中国经济陷入阴霾,房市崩盘,这几个曾经的经济火车头似乎成了“拖油瓶”。
餐厅和购物商场的人潮稀稀落落,民众消费降级,以北上广深为首的一二线城市在消费增速方面,相较其他三四线城市逊色不少。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总额”)虽同比小幅增长3.7%,但四大一线城市的表现却显著低于全国平均。
深圳仅上涨1%,广州持平,北京和上海则分别下降0.3%和2.3%。
反之,三四线城市的增速平均达4.76%,高于全国均值。
例如,位于浙江省的绍兴市就达到了8.7%增速的亮眼成绩。
数据透露的信号,是北上广深消费者的腰带依旧勒得很紧。
这对急欲推动国内消费增长,试图重振疲软经济的北京当局不是好消息。
美国总统当选人特朗普明年上台后,可能对中国商品加重关税,若国内消费情况仍不见起色,中国经济恐怕只会更加风雨飘摇。
一二线大城光环不再的两大因素
首先,经济下行的整体大环境,让消费者的心态产生了变化。
过去经济向好时期,一二线城市的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充满信心,自然非常乐意消费,有时甚至借助信贷方式消费也在所不惜。
但好景不再,如今债务压力升高,经济前景不明朗,也让上海等大城市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减弱,这份“敢敢消费”的信心早已不复存在。
根据统计,中国今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5.4%,但一二线城市增速为低于全国均值的4.75%,三四线城市增速则达到5.77%,高于全国平均。
这种心态也反映在消费者的乐观情绪。
国际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不同地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有所落差。
在三四线城市,对经济乐观的居民比例达82%,但一、二线城市却只有74%。
其次,中国房市崩盘的打击,对一二线城市居民尤为沉重。
以中国居民杠杆率(即债务与可支配收入比例)来看,一二线城市的居民杠杆率达到近74%,而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杠杆率则仅接近56%,两者差距不小。
由于房屋贷款占收入比例较小,三四线城市居民受房市崩盘的冲击相对较轻,这也让他们能更有余裕保持消费力。
概括来说,三四线城市的“一低两小”,即生活成本低、债务压力小,以及工作压力小,让它们成了“中国的希望”。
中国一二线城市就业压力大,内卷严重,导致年轻人倾向前往那些生活成本较低,工作压力较小,方方面面都比北上广深来得“松弛”的城市发展。
这既带动了三四线城市的产业发展,包括高端科技行业的升级,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消费活力。
除了餐厅和购物商场迎来消费人潮,三四线城市在大件商品,如电动车的销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单。
有分析指出,一些新近的服务和品牌虽然会先在一二线城市插旗登陆,再逐渐延伸至较小的城市,但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往往更容易陷入饱和,相较之下,在三四线城市的扩张速度更快。
例如,拥有肯德基(KFC)特许经营权的中国餐饮集团百胜中国有意于2026年前,在中国扩增数千家门店,其中就有超过半数准备开在较小城市。
这显示中国的利益分配模式似乎正在改变,北上广深在经济上的领头地位或将面对一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