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粮食自给率,新加坡政府2019年宣布推出“30·30愿景”。
顾名思义,到了2030年,本地出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国人营养需求的30%。
这当中,20%为蔬菜水果,另外10%则来自鱼肉和鸡蛋等食物。
然而,这场征途如今走了一半,本地农业生产力却迟迟拉不起来,要实现“30·30愿景”,似乎已成痴人说梦。
数字会说话
新加坡食品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地整体食品生产力已连续三年,连本地10%的营养需求都无法达到。
蔬菜:国产蔬菜占本地蔬菜总销量的比例从2021年的4.3%一路滑落,2022年只有3.9%,去年更进一步下滑至3.2%;
海鲜:国产海鲜占本地海鲜总销量的比例同样逐年下滑,2021年还有8%水平,到了2022年跌至7.6%,去年更进一步跌至7.3%。
只有鸡蛋的情况稍好。
鸡蛋:2023年,国产鸡蛋占本地鸡蛋总销量的31.9%,比2022年的28.9%和2021年的30.5%来得亮眼。
此外,本地农场的数量也是不增反减。
根据食品局今年5月的数据,
本地去年有254家持照农场,比2022年的257家少了三家。
粮食自给率迟迟无法提升,基本可归咎于两个环环相扣的因素:
成本太高;
需求太低。
成本实在太高啦!
众所周知,新加坡最缺三样东西:
土地、劳动力、水源。
要在有限空间里种菜养鱼,又要节省人力,那就离不开科技的运用。
这包括垂直农场、温室农场等高科技农场。
这类高科技农场的营运成本不低,要达到收支平衡,乃至开始赚钱营利,难度不小。
高用电量尤其挑战。
电费如果陷入激烈波动,将无可避免增加农场营运的难度。
近年来,地缘政治因素刺激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新加坡电费水涨船高。
新加坡今年第二季(4月至6月)的电价为每千瓦时29.79分。
相较2019年同时段的每千瓦时22.79分,涨幅达31%。
由于营运成本实在太高,导致部分本地农场撑不下去,想跳进这个产业的潜在投资者,难免也踌躇不前。
加上全球创投资金近两年来因高利率环境而骤减,新加坡农业景况更是雪上加霜。
根据农业食品风投公司AgFunder的数据,去年本地食品和农业科技行业的交易价值从2021年的高峰,锐减90%至去年的1亿8700万美元(2亿5100万美元)。
本地人购买意愿不高
投资成本砸下去了,东西又卖不出去,更是进一步压倒部分本地农场的另一根稻草。
新加坡人出了名精于消费。
民调机构YouGov的一份调查发现,虽然有一定比例的新加坡人自称会优先购买本地出产的蔬菜(41%)、鸡蛋(48%)和海鲜(32%),但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特别在乎食品的来源地。
此外,在表示会选择进口食品,而非本地食品的受访者当中,他们的主要考量分别是价格、品质(口感)和产品的多样化。
其中,价格无疑是本地农场业者的“痛点”。
如前文所述,在不少情况下,本地农场的营运成本远高于国外的农场,这直接导致国产农产品的价格高于进口货。
以职总平价超市今日公告的小白菜售价为例,
本地农场Yili Farm出产的小白菜每100克要价1.02新元,另一新加坡有机农场Vegeponics种植的小白菜,每100克则要价1.36新元。
相较之下,一款来自马来西亚的小白菜每100克的价格却低至0.49新元。
价格落差难免影响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的购买欲。
根据彭博社报道,有些已经结业的新加坡蔬菜农场业主声称,自己的农作物不受本地主要连锁超市的青睐,甚至有超市建议他不如直接重新包装来自马国的蔬菜,只因为“没人愿意付更多钱”。
一家本地养鱼场的业主据悉为了提高销量,甚至得同时经营餐厅和售卖海鲜汤的摊位。
如何解决?
老生常谈,亏本的生意没多少人会愿意做。
一些专家提出的建议包括,政府当局提供的补助应更具针对性。
例如,在政府拨款6000万新元设立的农业食品业转型基金(Agri-Food Cluster Transformation Fund)下,当局会根据经济可行性、农场生产力等指标发放补助。
但有者点出,这些衡量方式可能出现误区,例如业主为了在生产力方面“多拿点分数”,可能会倾向种植莴苣,而非羽衣甘藍,原因是前者的单位重量更重。
另外,也有不少专家提到,科技农场的“在地化”,即更符合新加坡的环境条件,也需要藉由当局提供更多补助协助业者创新,才有可能达成。
例如,本地一些农场采用的先进自动化温室系统(greenhouse system)其实源自丹麦及荷兰等温带国家。
由于在温带国家运作,这些温室系统侧重为冬天储留热能,以创造适合农作物一年四季生长的环境。
但在又湿又热的新加坡,本地农场业者反而必须付出巨额成本“降温”,才能避免农作物因天气过热而无法收成。
进一步推动产学合作,也有助于本地农场采用更多更具效率且节省成本的新技术。
据《海峡时报》报道,部分本地农场业者指出,新加坡有为数不少的学术和研究机构进行农业方面的科研,但后者的科研成果往往受到专利权保护,一半农场业者根本无法负担高昂的授权费用。
城市农业解决方案服务商Arianetech的首席执行员Edwin Ong就建议,政府或可考虑推出“农业版”的技能创前程进阶计划(SkillsFuture Level-Up Programme),为有意采用新技术的农场业主提供补助。
务实看待“30·30愿景”
“30·30愿景”的本质并无不妥。
毕竟,当今世界局势诡谲多变,对高度仰赖进口的新加坡而言,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受阻,进而影响我国的粮食供应。
但针对30·30愿景能否准时达标,或许终究得务实一些,各种惨淡的数据,以及相关行业的生存现况,已经说明了一切。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人力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今年5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就坦诚,政府未来几年或将决定是否检讨在30·30愿景的目标。
“我们不一定要到岸(意即达到目标),但要做到鞭策,因为不鞭策的话,可能到不了岸。”
推动粮食自给率的初衷没错,只是经历了挫折,各个利益相关者有必要思考,如何才能在不干涉市场竞争的原则下,扶持本地农产业者发展至能与舶来品一较高下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