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今年2月份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随着全球气温上升,亚洲国家出现热浪及水灾的概率会更高,导致区域受到粮食短缺及健康风险的威胁。
这对于新加坡来说绝对会是一大冲击,因为我国超过九成的粮食都是进口自外国。
新加坡食品局因此在几年前就定下“30·30愿景”,希望到了2030年,让本地出产的农产品能满足国人三成营养需求,减少我国对进口食品的依赖。
以国人最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米饭为例,大家购买或吃的可能普遍都是来自泰国、印度的大米,但其实新加坡也有自己的“国产米”!
基因优良适合我国气候环境生长
国产米名为“淡马锡稻米”,是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新品种糙米。
2008年,研究人员通过杂交种植,研发出世界上首个集合六种优良基因的大米品种。
虽然外形经特殊改良后较矮小,但关键在于,它更适合在我国高温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还能“抵挡”干旱等恶劣情况,即使两个星期没有水分灌溉仍可继续生长。
在淡马锡机构资助的一项试验研究计划下,研究员还成功让淡马锡稻米在社区生长。
稻米在研究院的温室里发芽后,就被迁至淡滨尼5道第146座组屋旁,一个六层楼高的高科技垂直农场种植。
有别于稻田中种植水稻的方式,垂直农场采用新的种植系统,能将水分和营养输送至每个农作物的根部。
除了能避免积水、减少伊蚊滋生,新种植系统还有助于省水。一般需3000公升的水才能种植1公斤的稻米,现只需750公升就足够。
今年2月,淡滨尼组屋区垂直农场收成了我国第一批淡马锡稻米。
这种稻米产量很高,生长周期可缩短到四个月,一年可收成三次。
这批品种耐寒且能适应气候变化,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将利用它们深究如何更持续性地种米,培植更有营养的农作物。
2016年,淡马锡稻米的种子样本,也被存入“斯瓦尔巴环球种子库”(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它是全球最大的稻种样本存放设施。
该库存有超过4000中植物样本,包括豆类、小米及大米等,除了能作为其他种子库的备份,也能在天灾来临时提供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耐旱快熟面及牛奶
除了大米,我国也积极找寻其他替代粮食,以便在极端的气候变化中提供不时之需。
国际非盈利组织The Good Food Institute进行独立评估就揭露,我国目前在东南亚拥有制作植物蛋白质(plant-based protein)的最先进技术网络。
政府拨出1.44亿元来研究及生产可持续城市粮食(urban food),并利用先进生物技术生产蛋白质等。
内政部兼永续发展与环境部政务部长陈国明早前指出,逾半数款项,即约7500万元已投入至超过30项相关计划。
我国在替代蛋白质方面的前瞻性思维,也吸引国际品牌来新扩展业务,包括了瑞士植物奶生产商Oatly和加利福尼亚酵母新兴企业Perfect Day等。
2020年,本地食物科技公司NamZ也以名为“WhatIf Foods”的品牌,推出了一系列能适应气候变化的产品,如快熟面及牛奶等。
这些产品是由原产地为西非的班巴拉花生(Bambara groundnuts)及辣木(moringa)制作而成,不仅营养丰富,制作过程中还能在无需吸收太多水分及肥料的前提下,耐旱及贫乏的土壤条件。
南大研究从菌类生产替代蛋白质
南洋理工大学食品科技计划主任陈维宁教授说,应对粮食危机的一大关键,就是要寻找及研发替代蛋白质,如菇类及昆虫。
陈维宁领导的团队正与业界人士合作,利用菌类制造含有丰富蛋白质及微量营养素(micronutrients)的替代食品。
他举例,1500年代及1600年代,当马铃薯在美国面世时,欧洲原本心存怀疑,直到1700年代发生战争及饥荒时,这些想法才有所改变。
陈维宁说: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我们应该抱持预防性的方式,主动寻找替代食品……这能避免危机发生时出现惊吓。没人说危机明天就会到来,但随着全球浮现紧张情绪,及食品生产需求持续上升,我们需要拥有更多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