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这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名言。
童年时期在遭家人虐待或忽视的阴影下度过,其影响可能延伸到受害者的成年生活。
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和竹脚妇幼医院的最新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
研究人员发现,新加坡最常见的童年不良经历包括情感忽视、父母离异或丧亲、精神虐待,以及家庭环境不健全。
这些不良经历预计每年给新加坡造成11亿8000万新元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这组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用金钱衡量创伤?
研究估计,曾有童年不良经历者,每年平均带来的医疗资源和生产力损失相关成本,比未经历者高出767新元。
医疗资源成本指的是在门诊或住院期间提供的医疗护理,以及亲友陪同受害者就医所花费的时间。
生产力损失指的是受害者因身体或心理健康问题、酗酒或吸毒,而无法工作或须减少工作量。
根据心理卫生学院针对4000多名新加坡人展开的精神健康调查:
新加坡18岁以上的成年人当中,有63.9%在出生后至18岁曾有至少一次的童年不良经历。
以此推算,就得出了每年11.8亿新元的社会成本。
心理卫生学院去年的另一项研究也发现,抑郁和焦虑症状每年可能给新加坡经济带来157亿新元的损失。
难道人类的创伤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吗?
非也非也。
心理卫生学院研究部助理教授刘健霖解释这项研究的宗旨时强调,情感忽视和精神虐待等童年不良经历,虽不会立即威胁到生命,却会增加日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的人,患上情绪或焦虑障碍的概率,是未经历者的三倍!
“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些人可能需要更多医疗护理资源,工作方面的生产力也可能下降。”
青少年辅导中心Care Singapore项目与服务总监Lena Teo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举例,她接触过的一些年轻人因在职场上遇到长得像童年施虐者的人,而无法在同一份工作待太久,甚至通过吸烟或暴饮暴食来释放压力。
父母是虐童案的关键人物
心理卫生学院医疗委员会副主席苏巴玛宁(Mythily Subramaniam)副教授提醒,预防童年不良经历是重要的第一步。
“对于有这类经历的孩童,及早识别迹象并提供支持同样重要,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童,通常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今年4月,新加坡就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虐童案。
一名五岁女童与她的四岁弟弟,遭44岁的生父虐待长达两年。父亲将他们禁锢在家中厕所,一天只给他们吃两餐,以致他们得吃自己的粪便充饥。
女童最终抵不住父亲的拳打脚踢而丧命,父亲被重判坐牢35年。
去年也有一名11岁女童遭母亲与继父虐打致死。夫妻俩除了用热水烫伤女童,逼她吃小辣椒,还用木棍与皮带鞭打她。
苏巴玛宁指出,在多数虐童案件中,父母是关键人物。他们本身可能面对生活和工作压力或个人问题,或曾在小时候被虐待,心灵受创。
“但他们往往会重蹈覆辙,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和成长。”
看不见的伤 察不出异样
不过,受虐孩童面对的创伤,有时是肉眼看不见的。
Lena Teo认为,学校和教师应多加留意学生是否举止异常,并及时伸出援手。
一般来说,当校方发现孩童有受虐迹象,会与辅导员着手处理,必要时向有关当局举报,或通知儿童保护服务处。
至于还未上学的幼童,由于大多留在家中,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受虐情况较不容易被发现。
教育部长陈振声这个月通过国会书面答复议员询问时透露:
过去五年,学校平均每年通报约600起孩童疑似在家遭虐待的案例。
其中,约三成案例交由儿童保护服务处调查,较不严重的案例则转介给儿童保护机构、暴力防治中心或家庭服务中心等社区机构跟进。
不过,家庭服务中心与学校的职员毕竟没有执法权。
在适当的情况下,当局是否能赋予这群人在执行职务时更大的权力,确保那些没能力上学或缺勤的孩童,不至于孤立无援而受到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