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四名新加坡年轻人就有一人想过自残! 心理健康比冠病和癌症更值得关注

更新:
2023年10月12日 22:20
心理健康

不容小觑

前天(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今年尤其受到关注。

从国际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Ipsos)当天发布的最新数据看来,新加坡人的心理健康再次亮起了红灯。

每四名35岁以下的新加坡年轻人当中,就有一人“曾经至少一次认真考虑自残或自杀”。

这项网上问卷调查今年7月在31个国家展开,参与的1000名新加坡人年龄介于21岁至74岁。

调查列出了13个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癌症、冠病、肥胖、失智症和糖尿病。

46%的受访新加坡人把心理健康视为新加坡目前面临的头号健康问题,比起2021年的41%增加了五个百分点。

2021年排在首位的冠病(67%),随着疫情趋缓,掉到了第五位(22%)。

选择癌症的受访者,则从2021年的33%增至38%。

健康问题
(益普索)

天天感到绝望 影响日常生活

人生在不同阶段都会面对压力,各年龄层面对的压力来源也不同。

学生有学业的压力,在职场打拼的人有工作及家庭的压力,年长者则面对孤独无助的压力。

调查发现:

近四分之一的受访新加坡人,过去一年曾经数次因压力太大影响到日常生活,甚至觉得无法应付。

更堪忧的是,近半数曾经几乎每天感到难过或绝望,而且持续长达两个星期或更久。

生活压力
(益普索)

临床心理学家Timothy Singham接受《今日报》访问时直言,对调查结果“不感到意外”。

据他观察,所有年龄层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都在今年急剧上升,青少年尤其如此。

曾在心理卫生学院担任紧急与危机护理部门主任的精神科医生黄伟立说,随着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化,不少青少年也开始转向社交媒体自行诊断,一有任何疑问就咨询“谷歌医生”(Dr Google)。

“不过,并非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伤心事都是心理健康问题,有时只不过是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

心理健康
觉得心情郁闷,就看看窗外的风景,但千万别跳下去。(海峡时报)

黄伟立提醒,上网自行诊断或许能让青少年松一口气,但当中也有一些潜在“陷阱”。

如果曲解了症状,或过度解读正常的情绪反应,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焦虑,延误了寻求专业治疗的时机。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和心理卫生学院今年4月的一项研究显示,抑郁和焦虑症状每年可能给新加坡经济带来157亿新元的损失

是缺乏讨论 还是不愿讨论?

卫生部长王乙康上周在新加坡心理健康大会上说,虽然年轻一代没经历过战争和动荡,但他们正面对另一种压力和焦虑。

“他们在试图理解并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学校和工作场所的激烈竞争。他们也在社媒上遇到困难,因为社媒正在重新定义社交互动的开展方式。”

大学生
在学校面对学业压力,出了社会又要面对职场压力。(联合早报)

由政府成立的心理健康跨部门工作小组,在上周出台了首个全国心理健康战略,从预防和治疗两个角度出发,涵盖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

领导工作小组的卫生部兼通讯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普杰立医生说:

“有心理健康需求的人未必患有疾病,但他们也需要援助。”

政府最迟会在2025年成立全国心理健康办公室,监督这个全国战略工作的执行,以及规划心理健康护理的未来发展。

尽管如此,调查却显示,仍有超过半数新加坡人认为,心理健康课题在新加坡缺乏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未能产生正面变化。

调查也发现,人们遇到心理问题时,不寻求专业帮助的主要原因有三:

费用昂贵、不愿与陌生人讨论个人困难、认为自己可以克服问题。

自残
自残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新报)

在新的全国心理健康战略下,分级护理模式将根据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介入及援助方式。

例如,患有轻度至中度心理健康问题者不必到医院,在社区内的全科诊所和综合诊疗所就能获得照顾。

希望这样做有助于消除社会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和负面看法,让患者不必再担心被贴上异类标签而讳疾忌医。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