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六(5月18日)下午3点,红蚂蚁的手机忽然震个不停。
在拥挤的地铁上掏出手机一看,几家媒体发出的即时新闻,不约而同用斗大的标题写着:
新一波冠病疫情来袭 上周确诊病例激增九成
放下手机,环顾四周,在车厢里戴口罩的乘客寥寥可数。红蚂蚁下意识地从背包里取出口罩戴上。
没错,即使新加坡绝大多数场所早已解除戴口罩的规定,红蚂蚁仍随身携带口罩,以备不时之需。
不知道有多少蚁粉还会这样做呢?
“鸡婆”毒株来势汹汹
要不是新闻里提到,红蚂蚁差点也忘了,上一波疫情竟是去年12月的事了。
当时,一个名叫JN.1的变种毒株,导致每周确诊病例升至5万多起。
卫生部数据显示,今年5月5日至11日,确诊病例达到2万5900起,平均每天新增3700起。
一些人或许会觉得,比起去年底的每周5万多起,目前的2万多起简直是“湿湿碎”,没什么大不了。
但别忘了,这一波疫情才刚开始,接下来几周的病例料将继续攀高。
卫生部长王乙康预测,疫情会在两到四周内达到高峰,也就是6月中旬至下旬。
而这次的“罪魁祸首”也跟JN.1毒株有点关系。
目前的每周2万多起病例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感染了KP.1和KP.2毒株。
正如之前的XBB毒株被昵称为“小宝贝”,这次的KP又让网民联想起一个新加坡人的特征——KayPoh(“鸡婆”,福建话指“多管闲事”)。
这两个“鸡婆”毒株原来是JN.1的“子孙”,同属奥密克戎(Omicron)的“大家庭”。
其中,KP.2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须监测毒株”,因为它的传播力更强,也更能躲过人体免疫系统。美国和加拿大的确诊病例近期攀升,就是它害的。
传染病专家梁浩楠医生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提醒:
“没有足够免疫力的人第一次感染这个毒株,可能会比之前感染冠病时更难受。”
老人家怕打针 能不打就不打?
管它毒株千变万变,生活还是照样过,不是吗?
卫生部长王乙康也说了,冠病在新加坡已成为“地方流行病”。当局目前不计划实行任何形式的社交安全措施,或强制性的阻断措施。
不过,卫生部也不可能“坐视不理”,因此将有以下几项措施:
- 要求公共医院减少非紧急手术,以预留医院床位;
- 发出提醒短信给过去12个月没接种冠病疫苗的公众;
- 延长五家联合检测与接种中心(JTVC)的运作时间;
- 增加提供冠病疫苗接种服务的“健康SG”诊所数量;
- 派遣更多流动疫苗接种团队到邻里社区。
五个措施中,就有四个跟打疫苗有关。卫生部再三强调,打疫苗仍是对抗冠病的第一道防线。
不过,接受《海峡时报》访问的一些年长者,却对接种疫苗追加剂采取观望态度。
已经打了四剂疫苗的Peter Kang(88岁)坦言,还没决定是否要打第五剂,是因为担心接种后出现副作用。
75岁的Goh Ah Siong也说:
“我们老人家很怕打针,除非政府说一定要打,我才去打。”
72岁的June Chong直言,现在冠病就像一般的感冒咳嗽,来得快,去得也快。
难道他们都看了国务资政夫人何晶的脸书贴文,觉得细菌感染比冠病更可怕,宁可去打肺炎链球菌疫苗,也不打冠病疫苗?
有点“小紧张” 或是好现象
卫生部数据显示,目前约有八成的新加坡人口已接种冠病疫苗,但在过去一年里却没再接种。
一些全科医生也指出,多数病患不再自行检测,直到看诊时被怀疑感染冠病,才答应在诊所接受检测。
难道新加坡人对冠病的警觉性已经松懈下来了吗?
从药房检测仪售罄的情况来看,大家其实还是会有点怕怕。
《新明日报》记者走访几家药房后发现,架子上的ART冠病检测仪所剩无几。
其中一家屈臣氏(Watsons)药房职员说:
“一些顾客会购买超过两盒检测仪。我们几乎每天都需要补货,每次进货100盒,两三天内就会卖完。”
另一家佳宁(Guardian)药房职员也透露,自两个星期前,一些防疫用品如口罩、消毒液和检测仪的需求明显增加,直到现在都还没补上货。
红蚂蚁“不信邪”,决定亲自去住家附近的药房查看,果然也扑了个空。
(在此提醒大家,检测仪是会过期的,千万不要买太多来囤积。如果用不完又不想浪费,可以考虑捐出来。)
《联合早报》记者昨天(5月19日)前往多实路(Dorset Road)的流动疫苗接种站时也发现,当天有118人预约接种追加剂,远超出上周五的14人和上周六的11人。
大家有点“小紧张”或许是个好现象,证明大家的防护意识还在。毕竟经过四年的“训练”,都应该知道要怎么做了。
来临的6月学校假期,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计划出国的蚁粉们,最近去人多的地方时还是戴上口罩吧。
要是在出国前不幸感染冠病,那就太扫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