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
说这句话的人,目的是提醒对方,自己的阅历更丰富。但在日常生活中,盐摄取量超标绝对不是值得高兴的事。
从今天(9月27日)公布的2022年全国人口健康和营养调查结果来看,新加坡人得开始抗盐了!
超过三分之一的新加坡人患有高血压,发病率是2010年的近两倍。
吃得太咸是高血压频发的原因之一。每10名新加坡人中,就有九人的盐摄取量超标。
这里的“超标”,指的是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摄取少过2000毫克的钠(sodium),相当于一茶匙的盐。
新加坡人平均每日摄取的钠,从2019年的3480毫克,增至2022年的3620毫克,比世卫建议的高出近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摄取多一克的钠,患上高血压的风险就增加近10%。
本地高血压发病率从2010年的19.8%,升至2019年到2020年的35.5%;到了2021年至2022年,更进一步升至37%。
高血压可不是小事,它会间接提高患上心脏疾病、肾病和中风的风险。
加糖、少糖还是无糖?
这项由卫生部和保健促进局展开的全国人口健康和营养调查,在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间,抽样访问了近2万人,年龄介于18岁至74岁。
这份报告也不全然是坏消息。令人鼓舞的是,新加坡人的糖摄取量减少了,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下降了。
新加坡人每日摄取的糖,从2018年的60克,减至2022年的56克。
糖尿病的发病率则从2019年至2020年的9.5%,降到2021年至2022年的8.5%。
保健促进局指出,这个趋势相信与预先包装饮料市场转变有关。随着高糖饮料退出市场或调整配方,市面上出现了更多新的低糖饮料。
含糖饮料占新加坡人糖摄取量的六成,比许多国家高。国人平均每年从预先包装饮料(例如汽水、果汁、咖啡和茶)摄取超过1500茶匙的糖。
不过,在饮料生产商的集体推动下,预先包装饮料的中位数含糖量已从2017年的7.1%,降至2021年的4.6%。
长达七年的“全民抗糖”运动初见成效,卫生部接着又要调派火力“打盐”了。
但卫生部长王乙康提醒:
“我们不能在抗击糖尿病的战役中松懈自满,依然要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糖,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过,控糖与否,还是要看消费者的习惯和选择,不是卫生部可以完全监管的。”
为了鼓励“全民控糖”,卫生部接下来计划把小贩中心的“少糖”(Siew Dai)选项设为新常态。也就是说,食客点咖啡或茶,都会自动变成少糖。
如果想要更多糖,就得表明“加糖”(Ga Dai);想要更少糖,可以选择“无糖”(Kosong)。
不要被甜味酱料骗了!
盐是钠的主要来源之一,每一克盐含有400毫克的钠。
新加坡心脏基金营养师姚莲栗指出,新加坡人日常饮食中的钠,约八成来自菜肴中添加的盐、酱料和调味料,以及食品制造商生产面类和面包时加入的盐。
其余两成来自海鲜和肉类,以及零食和快熟面等加工食物。
姚莲栗说,人们在外用餐时习惯使用蘸酱,但一份酱青就可能含有860毫克的钠,相等于世卫建议每日钠摄取量的一半。
“不要被味道偏甜的酱料骗了,不论是一汤匙茄汁或一汤匙泰式辣椒酱,都已经接近建议摄取量的10%。”
保健促进局政策研究与监测署署长黄添传指出,比起13年前,每道小贩菜肴的平均钠含量增加了22%。
“在外用餐时,可以要求少点汤或酱汁,因为这些的钠含量通常很高。”
兀兰医疗集团高级营养师曾美仪也建议,如果无法减少在外用餐,可以在点餐时考虑较健康的选择:
- 吃鱼圆面或鱼片米粉时,避免喝汤。
- 以米粉和粿条取代面仔和面薄,因为以小麦粉制成的面条多数会加盐。
- 吃杂菜饭时,尽量少点加工食品如咸蛋、鱼饼和午餐肉。
- 别另外要求摊贩淋上酱汁,因为很多配菜已经有酱料。
王乙康提醒,改变新加坡人生活方式的“战役”尚未成功。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慢性疾病,正是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
“我们的饮食决定了我们的健康。吃得健康,食物可以是良药;吃得不健康,食物也可以是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