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都是爱——记黄埔中学

更新:
2018年01月04日 12:26
Whampoa Secondary School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引言:开学啰!你的学校有发生什么变化吗?从2019年起,14所小学将合并为七所、六所中学合并为三所。合并的七对小学和三对中学,原有校名约一半将走入历史。教育政策随时代和时局变化而改变,学校也因收生人数的减少而消失或转型。本地传统华校和华文教育尤其经历巨大转变。在巅峰时期,本地共有349所华校,但因独立后教育导向转到英文教育而逐渐没落,最后一所华校在1986年停办。在华校生看来,这些已消失或转型的华校是国家永远的资产,它们在过去100多年为新加坡培养众多杰出人才,创造了新加坡今天的繁荣昌盛。红蚂蚁在新的一年,找来本地传统华校的校友和老师,带大家一起穿越时间长廊,重拾当年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1970年代中,我有缘在黄埔中学教书,历时三载。

当年,黄埔是本地著名华校之一,位于圣乔治路,园地广阔,校舍古朴,学生一千多名,分上下午班上课。

20180103-Whampoa Sec old campus.jpg
(档案照)

每天清晨,校歌在升旗礼后响起。校歌曲调雄壮严肃,通过扩音机播放,加上现场数百人的音量,感染力强大。校歌由丁祝三作曲,黄戴灵填词,歌词如下:

弘敷四育 / 德智体群 / 既陶甄乎万类 / 期百年而树人

猗欤黄埔 / 厥徳日新 / 猗欤黄埔 / 厥徳日新

乃兴四教 / 豫时逊摩 / 鹄大成以渐进 / 学于焉而盈科

皇矣黄埔 / 卓乎不磨 / 皇矣黄埔 / 卓乎不磨

歌词包含校训“德智体群”,意义积极。

时任校长刘曼龄女士,于1968年上任,继承首任校长林宪杰的办校方针,贡献卓著。

经她运筹帷幄,一栋包括图书馆、体育室与书籍文具贩卖部的两层大楼于1971年落成。为了筹募图书馆经费与课外活动基金,刘校长与学校咨询委员会合作,动员全体师生,一连两晚在国家剧场呈献《黄埔之夜》,座无虚席,佳评如潮。

20180103-Whampoa Principal Madam Liu.jpg
刘曼龄女士1968年出任黄埔中学校长。(互联网)

刘校长原任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讲师,深谙教学理论,对黄埔教师的教学要求相当严格。她经常巡视课室,偶尔会走进课室听课片刻,并在事后给有关教师提出改进建议。

有一次,我上华文课,讲解《史记》中的《鸿门宴》,刘校长走进课室来,足足待了一节课的时间才离开。她给我些许鼓励,但提醒我应该结合课文,介绍“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说得有理,我谨记在心。

20180103-Group photo with principal mdm liu in 70s.jpg
1970年代刘曼龄校长与教师合影。(作者提供)

除了课堂教学,刘校长也很关注教师的形象。她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言行举止都应起着示范作用。对于女教师的衣着,她更有一套非明文的规定。

其中最特出的,是不准女教师穿红色衣装。据物理教师孙惠娟表示,刘校长所持理由,是红色会刺激学生眼球,造成视觉疲劳,影响学习。既然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利益,女教师们自然心悦诚服。

刘校长喜爱花草,醉心园艺。在她的督导下,黄埔校园花木繁茂美丽,为学生学习与休憩提供了优良环境。

20180103-Whampoa Secondary School.jpg
位于圣乔治路的黄埔中学,由于学生人数日益减少,1994年正式走进历史。(联合早报)

黄埔学生学术成绩骄人,特别是华文水平,在芸芸众多华校之中可说数一数二,这当然与学校的阅读风气息息相关。

黄埔每年出版纯文艺刊物《绿野》。《绿野》之名,是上午班高级教师卢宪鸿倡议的。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书法家黄勖吾特为书刊题写封面,创刊号于1970年9月30日面世。

《绿野》是黄埔学生热衷阅读的刊物,无须强制,人手一册。此外,华文学会定期主办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与辩论比赛;班上有壁报,作业有阅读报告,图书馆有丰富藏书,整所学校充满阅读氛围,进而带动写作风气,培育了不少写作人才,如江燕玲、陈俐颖(马妲)与许福吉(奔星)等,在本地文坛举足轻重,目前仍然笔耕不辍。

在课外活动方面,黄埔学生不落人后。篮球、排球与乒乓的成绩,常居实龙岗区之冠。即使拼入城市区后,表现依然不俗。此中功臣,非体育主任陈生贵莫属。他对学生训练有素,自己也是运动高手。

我曾目睹他在南大运动场上表演撑杆跳,潇洒自如,身手十分敏捷。在黄埔期间,我结识了许多好同事,如彬彬有礼的英文部主任周昌祯、儒雅敦厚的华文部主任陈清友,多才多艺的数学主任吴多标与刚毅果断的训育主任陈忠明等。

不过,与我最投缘的,要算华文教师郑义才。在公事上,他不时给我指点;在私事上,他常助我一臂之力。记得1977年我订婚那天,礼品就是他帮忙载送的。郑义才博学多闻,工作勤奋,后来转任淡马锡初级学院副院长,没几年,又升任笃行中学校长,颇有作为。那时我已调任教育部总部,与他联系紧密。每当黄埔举行庆典,我必约他同往。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黄埔中学创立于1961年5月,度过辉煌日子后,1987年因教育制度转型而变成英校,艰苦经营数载,终因收生剧减而不得不在1994年底关闭,存世仅仅33年。

1999年,明智中学(Bendemeer Secondary School)迁入黄埔原址。

20180103-Bendemeer.jpg
位于黄埔中学原址的明智中学外观。(联合早报)

2011年,为纪念黄埔创校50周年,黄埔中学校友会筹组大型活动,广邀失散多年的校长、老师与同学们参加。承蒙明智中学大开方便之门,聚会就在那里举行。大家面对着黄埔仅存的一棵菩提树,无不感慨万千。

20180103-Old boys and old girls.jpg
黄埔中学虽已关闭,校友还是眷恋着母校,于2011年3月12日晚上在母校原址(现为明智中学)办大型聚会庆祝建校50周年。(联合早报)

配合这次聚会,校友会出版了《黄埔情缘五十纪念集》。

20180103-magazine.jpg
(作者提供)

纪念集收录30篇热心校友访问年迈校长与教师的文章以及无数珍贵照片,好些教师与校友也发表多篇感言,情真语切。黄埔中学虽已成为历史,但本着饮水思源与相知相惜的信念,黄埔师生情缘必将延续,直到永远。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