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尼各拉老校长没“现身” 《钟声响起时》惹争议

更新:
2018年01月04日 13:07

不管是哪一任校长,只要真心投入教育事业,都不会被学生遗忘。学校80多年的历史要一个30分钟不到的节目抓到所有重点,确实很考功夫。看过之后,好坏心里有个评价就好,不必太纠结。

电视台新传媒8频道在7月间播出《钟声响起时》系列节目,引起相当大的回响。有人肯定制作队的诚意,有人批评节目欠缺深度,比较像“企业宣传片”。

要从新加坡传统华校中挑选八所来介绍,这本身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没有被选上的学校,校友肯定不高兴。那些入列的学校,校友在看完节目之后也未必各个都高兴。有一些人认为,节目制作不够严谨,对学校的历史认识不到位。介绍圣尼各拉女校的那集在8月15日播出之后,就引发不小的争议。

节目没提老校长李芳济修女 老校友不满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红蚂蚁梳理了一下发现,关键在于节目中没有提及已故老校长李芳济,退休校长李宝丝校长则在节目中曝光较多。

20171006-st nicholas old principal.jpg
已故老校长李芳济修女(互联网)

在圣尼各拉校友会的官方面簿上,校友Tan Soo Fang在节目播出隔天留言说,节目对首位创建教会女子华校的李芳济修女只字不提,“对这位我们敬仰的老校长有欠公道”。这位校友还说,李芳济老校长在位时已经华英并重,她退休时,圣尼格拉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英文程度高的一所华校,很多人漏夜排长龙, 千托万付务必要把女儿送进圣尼格拉。

20171006-st nicholas old school building.jpg
旧时的圣尼各拉校舍就是今日的赞美广场CHIJMES(互联网)

这个留言获得极大回响,校友纷纷回应,“沒有李芳济校长,就沒有圣尼各拉!”“当年要不是李芳济校长,我们穷苦的孩子哪能走入校门。很感恩老校长的仁慈”。也有校友认为,那是节目制作人没做好功课,“无形中就误导了大众”。

接着在9月18日,《联合早报》交流版刊登一篇题为《圣尼各拉女校两前校长贡献被忽视》的读者文章。作者张秀琴是圣尼各拉校友,她同样替李芳济校长抱不平。“短片只宣传现任与前几任校长的风光史,“完全抹杀我校在1950年代丰功伟业的修女圣方济各(Sister St Francisco)校长与Sister Cecilia副校长的功劳”。

节目不仅没有提及两位前修女校长,也没有播放她们的相片,更不要说提到执教的老师。张秀琴说,“看了令人很不高兴”。

这篇文章在面簿上获转发,又掀起另一轮争议声浪。

有校友称:受访者都提到李芳济校长 但节目制作组没剪进去

老一辈校友对李老校长很感恩,她们的不满完全可以理解。说实在,看完节目,确实让人感觉片子围绕在掌舵29年的李宝丝校长身上展开,受访者都没有谈及李老校长和其他老师。

不过,担任纪录片导演的校友邓宝翠在面簿上透露:”据知校友刘心玲和李宝丝校长都有在访谈中提到李芳济校长,但没有被剪进去。”言下之意,那是节目制作队的问题了,素材在手上,要怎么炒出一道好菜,全看厨师手艺。有校友于是质问:为什么受访者要为制作和剪辑的失误买单?

邓宝翠认为,从她个人较严格的要求来看,节目制作得不够严谨。她说:“节目播出后,我们校友也在讨论这件事情。这一再告诉我们,自己的历史不要依靠别人来做。”

李宝丝校长尽心办教育 圣中生活多姿多彩

笔者也是圣尼各拉女校的校友。1979年念小一,1988年中四毕业,在圣尼各拉度过人生中很重要的十年光景,尤其是中学四年。我总认为中学教育是最重要的,那是形塑人格发展的成长期。

我在圣尼各拉的十年,校长就是李宝丝。从1972至2000年,她在圣尼各拉当了29年校长。和校长私下接触不多,也没有被校长“抱抱”或被叫做“宝贝”什么的。但还是得肯定,李宝丝校长很尽心地办教育,我们这些“70后”在念中学的时候,圣尼各拉可是名气响当当,学校排名经常靠前。

20171006_Principal Lee Bo Si.jpg
李宝丝校长从年轻到老,在圣尼各拉当了29年校长(互联网)

但我们不是死读书的一群,那时候虽然没有什么出国交流计划,但课外活动很多、筹款活动也不少,搞个周会表演也花时间,参加校际运动赛、还有什么班级之间的九重葛盆栽比赛。学校生活虽然被课业以外的活动大量占据,但我们过得多姿多彩。

我除了打乒乓和篮球,还上了吉他课,姐姐则上了古筝课,这些课程未必对课业有任何帮助,毕业之后也不能靠它吃饭,但总能陶冶一下性情吧。学校每周都有周会,每班要轮流表演。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1986年我念中二,新加坡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新世界酒店倒塌事件”,在周会上我就演了新闻记者,假装在现场做报道。真玄,没想到多年以后,竟阴差阳错地进入这一行。

至于学校的文化氛围,和莱佛士女中相比,我们没有那么“红毛”(校歌说:发扬华夏优良传统),和南洋女中相比,我们又没有那么“唐人”(至少学校没有规定必须留短发),感觉刚刚好。

说到老校长李芳济修女,我的印象既深刻又模糊。很庆幸自己从小一到小三有机会在维多利亚街的旧校舍念书,那个时候偶尔会看到李老校长在学校走来走去。印象深刻,因为她穿着修女服,而且不苟言笑;印象模糊,因为那个时候的校长是李宝丝,当时看到李芳济修女,都不知道她是前校长。

李芳济老校长来自广东新会 学生心中的圣诞老婆婆

为了写这篇稿子,我去查找了一下资料,这下才发现原来李芳济修女出生于中国广东新会(这也是我母亲的祖籍地,能认半个“老乡”吧)。怪不得有校友在面簿上说,李老校长喜欢用广东话聊天,与同是广东人的家政老师何塞玉关系很好,有时候还会来看看家政课上课的情况,然后与何老师用广东话聊天,很有意思。该校友说:“她在学生的心目中就像是一位可爱可亲的圣诞老婆婆。”

李老校长提倡中英并重 很照顾贫穷生、孤儿和老人

老校长出世于1909年,1986年8月16日因肝癌不治,终年77岁。根据《联合早报》1986年8月17日的报道形容,李芳济修女是天主教会学校中,第一个创办华文女子学校,并“首先提倡中英并重的教育政策的教育家”。许多校友称赞老校长特别照顾贫穷学生,除了免学费,还不时接济她们生活所需。老校长对孤儿和老人尤其好,在她栽培抚养下,许多孤儿完成了大学教育。

20171006-God is Love.jpg
身为天主教会学校,祈福仪式让圣中学生领会感恩。(圣中面簿)

老校友:李老校长蛮严肃、讲话比较大声、她爱我们

在网上搜到《狮城有约》的一个短视频,一位圣尼各拉校友在维多利亚街旧校址受访时说,老校长“蛮严肃、讲话比较大声,不过我知道她都很爱护我们、很关心我们,都会和同学谈天说地”。这名校友还说,当时学校的修女很多,但是能讲中文的不多,就老校长和一位副校长。

《联合晚报》1998年的一则报道采访了黄英哲,她是圣尼各拉女校1967年中四毕业生,嫁到东京去作日本媳妇后,改名斋木英哲。英哲说,在圣尼各拉女校十年,她最怀念老校长李芳济修女,“她很严格,时常教训我们,但我们知道她爱我们”。英哲还说,在圣尼各拉女校读中学和高中,李芳济校长和老师“想把我教得如英国淑女,我在中学努力学英文”。

老一辈校友对李老校长非常感恩,我相信圣尼各拉校友也都没有忘记这位从中国南来的老校长,只是不同时代的校友对不同校长有不同的记忆。

圣中教诲:温文尔雅、高贵大方

不得不承认,身为”70”后,我对李宝丝校长的印象更深刻。她处事高调,为学校筹款卖力,讲话语调很亢奋,看得出是个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她习惯性地把“同学(二声)们”念成“同穴(四声)们”,站在人群中的我,心里老嘀咕着:校长语音为何怪怪的?校长还经常教导姐姐们和妹妹们要“温文尔雅、高贵大方”,哈,我完全不及格,但总还是记得这番教诲。

学校历史不可能围绕校长一人身上转

一所学校办得成功与否,校长作为灵魂人物当然重要,但学校的历史绝不可能围绕校长一人身上转,这一点我相信校友们和校长本身也会同意。校长会换,老师会退休,学校会搬,学校排名会滑坡,但学校生活给学生留下的是永恒的回忆和终身的受教。

我已经记不得中四会考考到多少个A或多少个E。毕业多年后回想,这些都不重要,能过关就好。我只记得我的同学和我的课外活动,尤其是我小学时的田径老师崔善为老师和Mr. Lui。现在岁数大了,发福了,跑不快也跳不远,但每次到住家附近的体育馆去跑步,总会想起小学的时候在维多利亚旧校址学跳远、跳高、跨栏和听哨子声起跑的情景。

学校80多年历史 近30分钟节目难说完

一个关于学校、校长的纪录片能引起热烈讨论,其实是件好事。就如我的同学黄卫群(没记错的话,卫群是我乒乓的双打搭档)说的,“我觉得(老校长们)没有被忽视,反而让你们(校友)想起她们的音容婉在”。或者,就如邓宝翠说的:“如果李芳济修女校长还在世,我相信她的身边也会围着一大群校友姐姐陪她一起看电视。”

不管是哪一任校长,只要真心投入教育事业,都不会被学生遗忘。学校80多年的历史要一个30分钟不到的节目抓到所有重点,确实很考功夫,看过之后,好坏心里有个评价就好,不必太纠结。明年学校将庆祝85周年校庆,祝母校一切都好。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