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事件引发公愤 跟一个信息缺口有关

更新:
2024年10月30日 22:28
示意图
每1000名新加坡学生当中,平均每年有两名小学生遭霸凌,中学生则有六人。(海峡时报示意图)

简短回应未必足够

进入正题前,请设想这个情况:

我借用了你的车,却无意间把你的车给撞凹了一个洞。

幸好你宽宏大量,不予计较,但归还车子前,我总得先把车修好,并承诺下次开车会更小心。

如果我只是抛下一句“对不起”后把车还你,什么也不做,你再怎么宽容,也难免心头有气吧?更别说原谅我了。

近日见报的几起校园霸凌事件,也让不少公众看得心头火起,网上不少留言表示要霸凌者遭受报复,跟受害者经历同样的创伤。

以牙还牙,一报还一报,似乎才是多数人眼中公平的做法,即便大家可能在心底隐约感受到,“觉得公平”的做法未必是最恰当的。

教育部长陈振声在10月的国会上回答议员对于校园霸凌事件的提问时指出,霸凌者虽然必须受到惩罚,却也必须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恶意公开霸凌者的隐私或排挤他们,把他们逼到绝境。

陈振声
教育部长陈振声。(国会直播视频截图)

一些网民却认为,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一般上都不是受害者的父母,换做是自己的孩子遭到霸凌,还可能这么想吗

这类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人非圣贤,也因为孩子是许多家长的底线。

一向以脾气和善、人缘好著称的中国明星夫妻邓超和孙俪,最近跟一名疑似代拍者起争执,据网民称,原因就是后者对着孩子的脸拍摄。

此外,一般人可能或多或少也遭遇过不同程度的霸凌,看到这类媒体报道时难免会产生代入感,因而希望霸凌者受到惩罚。

这样的心态,简单点说是希望正义得到伸张,但若不了解霸凌事件的全貌,包括霸凌者之所以做出霸凌行为的原因,何谓“正义”恐怕难以定义。

与其说是希望看到正义获得伸张,不如说是希望看到“有效”的道歉。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伊·勒维基(Roy Lewicki)在一份201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有效的道歉”(an effective apology)应该包含以下六个要素:

  • 表示懊悔(Expression of regret);
  • 认识到错在哪里(Explanation of what went wrong);
  • 承担责任(Acknowledgment of responsibility);
  • 保证不再犯错(Declaration of repentance);
  • 提出补偿(Offer of repair);以及
  • 请求原谅(Request for forgiveness)。

勒维基指出,这六个要素当中,承担责任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提出补偿

承担责任就是承认犯错,提出补偿则代表自己会采取实际行动,弥补自己对受害者造成的损害,而不是仅仅道歉了事。

在最近见报的几起校园霸凌事件中,校方的回应一般只提到学校严正看待类似事故、已为受害者提供支持,霸凌者则已受到辅导或适当惩处等等。

这是为了保护涉事双方的隐私,可想而知。

问题是,当一般公众看不到补偿的环节,很可能主观地认为霸凌者所受到的惩罚必定与受害者遭受的伤害不对等,甚至只是一句“对不起”便能脱身,进而认定霸凌者非但不会改过,今后只会变本加厉。

示意图
被霸凌学生的比例看似不大,霸凌问题仍需谨慎处理。(联合早报)

在不公布太多细节的情况下,教育部或许可以考虑帮助公众了解类似的案件如何处理,所谓的“辅导”如何有效,填补这方面的信息缺口。

陈振声在国会上也透露,过去五年在校内和校外发生的霸凌事件数量保持稳定,每1000名学生当中,平均每年有两名小学生遭霸凌,中学生则有六人。

这个比例虽然看似不大,却仍需谨慎处理,避免人们产生不成比例的误解。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