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前首相马哈迪最近再度开启“碎碎念”模式。
昨日(18日),他在脸书和X平台上分享了周末在吉隆坡开车游车河的感想。
早前虽曾一度传出他出入医院,但如今看来他应该已恢复健康。
按照老马的惯常调性,大家应该也猜到这篇“吉隆坡游记”肯定不单纯。
若只看前段,内容正面向上,马哈迪盛赞吉隆坡的各大购物商场,“比伦敦或东京的购物商场更大更棒”。
但话锋一转,大家熟悉的老马再度“上身”。
“仿佛置身在中国”
他说,他在其中一间新购物商场下车,一开始还觉得那间商场”超棒的”,但下一秒,他瞬间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在中国”。
马哈迪称,购物商场的所有招牌都是中文加上英文翻译,却“完全没有马来文”。
“所以这是马来西亚吗?还是我们已经成了中国的一部分?”
他继续写道,他能理解为何要有英文翻译,但却无法接受中文字那么大。
“东南亚国家当中,只有马来西亚让中文字遍布整个商场,而且又大又显眼。”
他还强调,或许这是因为马国有很多中国游客,但毕竟马来文才是马国的国语,要翻译可以,但字体不该设定得太大。
(不是,你是不是忘了马国还有你近700万人的华人同胞?这些人写华文、说华语、只是纯粹热爱母语,跟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吧?)
如果马哈迪追求的是关注和流量,这篇吉隆坡游记毫无疑问又让他再次如愿,争议贴文掀起广大网民讨论。
讽刺的是,马哈迪这则通篇批评商家不尊重马来文的贴文,竟统统是用英文写的!
这点自然被许多网民抓来调侃。
“但(你自己)却用英文发文。”
“这篇贴文有马来文咩?难道马哈迪是英国人?”
“读完你的贴文,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个美国人。”
“拜读贵贴文让我此时此刻有种在英格兰漫步的感觉。”
还有记忆力超强的网民挖出马哈迪过去有份投资,以英文命名的连锁餐饮品牌The Loaf“”,讽刺他应该把英文店名改为马来文,直译为马来文后,便是“那个面包”的意思。
“可惜你的面包店已经倒闭了,要不然可以改名为‘Roti Itu’(那个面包),(听起来)很好吃耶!”
也有人质疑,马哈迪所说的那间到处都是华文的商场是否真的存在,抑或只是他的个人幻想。
“你确定你去的是购物商场hor,不是去到了异世界吧?”
“可能马哈迪去的是双十一的淘宝线上购物商场吧!”
“我去过吉隆坡很多大型商场,但从来没有看过统统是华文招牌的情况。可能我去的商场不够多吧,要不然就是我们活在不同空间。”
“可能他梦到自己去了中国吧!”
事实上,招牌的语言之争在马国并不罕见。马国多数地方政府都对招牌上的语文配置有所规定。
吉隆坡市政局才在上个月针对当地几家招牌格式不合规格的餐厅开出罚单。
相关商家遭开罚的原因包括招牌上的马来文不够显眼,或是只有中英文而无马来文等等。
然而,这种过于僵化的界定方式,也常遭舆论批评容易挑起族群间得分歧。
一些马国民众也嘲讽,如果坚持所有店家品牌都要以马来文为主,那一些以英文命名的公司行号恐怕就要套上令人啼笑皆非的名字了。
到时,马国本土零售业者“Mr. DIY”只能改成“Encik Buat Sendiri”,意即“自己做先生”。
跨国披萨业者必胜客(Pizza Hut)就要改叫“Pondok Piza”,意即“披萨亭子”。
饮料业者“Tealive”要叫“Tehhidup”,也就是“活着的茶”。
便利超商7-11要叫“Tujuh-Sebelas”,念起来就是“七、十一”。
一名马国网民在马哈迪那则显然刻意挑起族群矛盾的贴文下留了这番语重心长的话:
“我还记得我的小学老师曾告诉我,马来西亚因各族间相亲相爱,环境和谐,有着许多善良的人们而闻名。请继续热爱我们的国家,和平共处吧!”
身为国家前领导人却毫无该有的高度和气度,马哈迪看来确实需要接受这位网民小学老师的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