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昨日(27日)公布的《2022年人口简报》,新加坡总人口经过连续两年萎缩后,终于再度回升。
截至今年6月,我国总人口达到约564万人,同比增长3.4%。
尽管人口有所回升,但这其实是受益于各项防疫措施放宽而迎来的“校正回归”。
事实上,本地在2017年至2022年的总人口增长率,相较2012年至2017年来得更慢。
如果除去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受冠病疫情影响的因素,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的人口年化增长率仅0.8%,低于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的1.1%。
这显示,本地人口已呈现增长放缓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
首先,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增速。
本地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2012年的11.1%,上升至今年的18.4%。预计到了2030年,更有23.8%国人会是65岁以上的年长者。
其次,我国的婴儿出生率持续处于低迷。
尽管居民生育率从2020年的1.10略升至去年的1.12,但居民生育率过去数十年持续下降,已长期低于2.1的标准人口替代率。
如何因应人口老化和低生育率?
人口老龄化最直接的冲击是社会劳动人口和退休人口比例的失衡。
根据报告,截至今年6月,我国老年供养比例为3.3,即每一名65岁及以上的公民,有3.3名年龄介于20岁至64岁的公民一起供养;相较之下,2012年是更高的5.9。当局预计,我国老年供养比例将在2030年进一步跌至2.4。
本地行之有年的公积金制度,在人口老化的冲击下,能否持续妥善运作,或需要作出调整,确保国人老有所依,安度晚年,是新加坡未来必须反思的方向。
与此同时,社会老龄化也意味着国人健康需要更完善的照料。医疗体系有必要作出调适,为比例渐增的年长国人提供有品质的医疗服务。
最新推出的健康SG计划,将把重心从治病转向预防疾病。一些重要内涵,例如让国人选择固定的家庭医生管理健康,避免病重时才花大钱治疗,就是一项对新加坡社会迈入老龄化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
至于低生育率,主要归咎于居民单身比例增多、晚婚、已婚家庭的孩童人数较少。
造成国人晚婚、晚生、乃至不婚的结构性问题必须持续获得正视,例如房价问题、生活成本和人生观念的改变等。
国家为鼓励国人生育的诱因亦必须与时俱进,确保其对推高生育率能达到正面的效果。
潘多拉的盒子终得打开
另一个不得不谈的问题,是新加坡整体社会未来要如何看待外来人口的移入。
新加坡1990年至2010年曾因外来人口增长过快,部分基础设施跟不上脚步,导致国人利用2011年大选来对当时的移民政策表态。
自那时起,在移民政策相对收紧,生育率又欲振乏力的双重因素下,人口增长率开始放缓。
然而,确保劳动市场世代更替,保持经济规模,有赖人口维持一定规模。
移民政策有其敏感性,但却终究不得不触碰。
《2022年人口简报》指出,移民有助于缓和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造成的冲击,长期而言能避免人口陷入萎缩。
随着本地生育率日渐下滑,距离2.1的人口替代率越来越远,社会迈入老龄化,新加坡有必要寻求一个确保人口稳定增长的新共识。
外来人口移入,补充本地所需的劳动规模,是为数不多的选项,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得直球对决。
面对移民政策,当局不可再对异音视而不见,有必要直取中心,找出移民政策频频引起争议的问题所在。
综观近年来舆论中的争议点,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点:
- 如何确保外来人口的移入不会分薄国人的资源?
- 如何确保新移民能更融入本地社会?
根据我国政府的定义,是否承诺把新加坡当作家园,以及能否融入和对新加坡做出贡献,是公民和永久居民的申请及遴选标准。
理论上如此,但在实务上,如何化解国人心中的疑问,避免过度排外的情绪再现,将有赖未来政府和民间更透明妥善的沟通。
作为缺乏天然资源的国家,人力资源无疑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
加强整体社会努力,针对人口老龄化、生育率和外来人口移入等人口课题持续反思并寻求共识,始终都会是新加坡兴国安邦,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