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为什么还会有热门和非热门之分?

更新:
2018年05月31日 21:40
NYGH

因为成绩有好坏之别。

我国贫富悬殊现象一直存在,反映在教育上,也是如此。

目前全国12所自主学校,每月学费介于250新元至450新元,新加坡体育学校的每月学费更高达475元至675元之间。

Singapore Sports School.jpg
自主学校学费最高的是新加坡体育学校。(联合早报)

此外还有介于20元至50元的每月杂费,圣约瑟书院的每月杂费更高达50元至100元。换句话说,孩子要就读自主学校(中学),家长每年要准备掏个三、五千元学费出来。

SJI.jpg
圣约瑟书院每月杂费高达50元至100元。(海峡时报)

相比下,政府中学的每月学费为5元,杂费最多20元;自治中学每月学费介于3元至18元,杂费约10元。

差太多了。

尽管如此,家长哪怕自己更辛苦地赚钱省钱过日子,也依然前仆后继地希望把孩子送进几乎可称为“贵族学校”的自主学校,为的,就是这些自主学校的名气,以及它们只收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学生的保证,以及随之而来的地位象征。

至于成绩好,但家境不好的孩子,抱歉了,只有安分地念家里可负担得起的政府中学。家境真的不好的,倒是可以申请助学金或奖学金,最可怜的莫过于夹心层,既不符合助学金申请资格,要每年挤出多几千块钱又要命,结果不是忍痛报读政府中学,就是硬硬送入自主学校后,每天在经济压力下过活。

自主学校的存在本身就不平等

《联合早报》日前一篇《不让经济能力阻碍入学,热门中学通过奖学金等扩大收生源》,就对此现象做了报道。

文章中的“热门中学”,就是上述提及的自主学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名校”,为了“政治正确”,而含蓄地称为热门中学(本文以下皆以“名校”称之)。

RI.jpg
莱佛士书院过去几年为表现优异且有经济需要的小学生提供奖学金。这些小学生也有机会到莱院,在莱院学生指导下参与活动。(莱佛士书院提供)

受访的名校发言人,包括莱佛士书院、南洋女子中学校、华侨中学、英华学校(自主)和公教中学,都宣称学校毫无保留地支持广纳各背景学生,包括邻里小学毕业的学生,进入他们所属的名校就读。因此,除了提供奖学金,名校也定期举办活动、分享会、学习营,让家长更有信心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足够协助。

李显龙总理在国会曾提及,有家长担心孩子无法融入富裕学生的圈子(他以莱佛士书院为例),而选择不为孩子报读,因而强调我国学校必须保持开放,不要成为自我延续的封闭圈子。

教育部也声称,一直致力于确保我国教育制度具备包容性,能让各背景和能力的学生发挥所长,同时也确保学校收生保持开放。好了,官方的说法,大家都清楚了。一贯的“我们一定会讲求公平公正平等”的调调,也屡见不鲜,并且在意料之内。

2017 President Scholars.jpg
2017年的五名总统奖学金得主都毕业自名校。他们是(后排左起)莱佛士书院的贾斯汀、国家初级学院的胡巍豪和英华学校(自主)的李达蔚。前排左起:莱佛士书院的林莉和新加坡艺术学校的黄瑾婷。(联合晚报)

但事实呢?打从教育部确立了自主学校制度,就已经开始了不公平教育政策。

每年学费相差好几千元,中学起跑点上,就先分出阶级。有教无类,根本只是个假象。即使政府、教育部、名校本身再怎么不承认,也无法掩盖这些名校就是穷人读不起,或者夹心层要算盘算尽才考虑读得起的贵族学校。而且,还间接或直接地在贵族学校和成绩排名榜前的学校之间,画上了眼睛再不好,都会看得清清楚楚的等号。

如今再来强调要名校采取更开放态度,推出更多花样来“辅助”读不起的学生,说实在的,根本就是先制造了大问题,再来尝试改善问题的本末倒置做法。就像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和生活费用,再来给你补贴,是一样的。

名校的老师教学比较厉害?

为什么人人都争相报读名校?为什么名校的成绩会比较好?

是名校的老师比较厉害?但我国的教师,都须经过教育部认可,修读过教育学院的相应课程之后才能执教,那,为什么会出现偏差?

也有说因为自主学校有权聘请非教育部认证过的教师,师资来源更广泛,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可笑了,那岂不表示教育学院毕业的教师,反而是素质比较差的吗?

当然,不限于教师,任何行业里,都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假设教师群里,可以分成表现较好和较不好(其实不用假设啦,一定会这样分的),如果“较好”的老师都集中在名校,而相对表现比较一般的老师,则平均被分配到政府中学,这样不平等的情况,又该作何解释?这是教育部须要处理的问题。

收生截分点是另一关键

教师素质以外,名校之所以“高人一等”,另一关键则在于收生。我们都知道,小学离校考试的总分底限,目前是用来衡量一所中学的好坏标准。尽管教育部一直呼吁去除学校排名,但各中学报读截分点(cut-off point)一直存在的话,排名现象根本就不会消失。而且很明显的,这个非正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永远是那几所名校。

PSLE Results.jpg
小六会考成绩放榜。(联合早报)

名校截分点越高,就会接受成绩越好的学生;而成绩好的学生越报读名校,就会让名校的截分点居高不下。这是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重要,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是恶性循环(你要说是良性就随你)。

要解决这个分布不均的问题不难,只要名校愿意下调他们的收生截分点。问题是,他们肯吗?

当然,教育部也可以介入,比如从明年起,教育部就规定所有有附属小学的中学,得保留两成学额给非附属学校的学生,以落实学校必须开放收生的政策。那,不如要名校也保留两成学额,给截分点不达标但差距在20%以内的学生如何?这样,不是更能体现均等教育制度的精神?

其实,说到底,是政府一直强调“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理念造成的思想偏差。如果“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那为何还有名校,或媒体报道的“热门学校”的分别和存在?如果“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那名校根本就无须搞这么多名堂,来显示他们有教无类,可以广纳各阶层背景的学生,因为“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啊,那学生就读哪间学校,又有什么关系?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