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样东西,让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泰国不必再为了“专利权”而争得面红耳赤。
没错,红蚂蚁说的就是昨天(12月4日)申遗成功的东南亚妇女传统服饰——卡峇雅(Kebaya)。
这五个东南亚国家在去年3月联手提呈文件,申请将卡峇雅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等了一年又九个月,昨晚终于捎来好消息:
由12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评估团宣布,卡峇雅满足申遗条件!
“卡峇雅作为一种生活文化遗产,对促进多元社群相互交流、融合与尊重发挥作用,是多国联合申遗的一个良好范例。”
这是新加坡首次与其他国家联合申遗,也是新加坡第三次申遗成功。
第一次是在2015年,新加坡植物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次则是在2020年,小贩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印尼原想独自申遗:卡峇雅是属于我们的!
领导新加坡申遗团队的,是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政策高级司长杨克翔。
他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透露,为卡峇雅申遗的想法最初是由马来西亚提出和协调,但每个国家都各司其职,将申遗表格填得尽善尽美。
“最后提呈的10分钟视频由新加坡剪辑,将五国的文化传统相互穿插,凸显我们的共通点。”
不过,间中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2022年11月,印尼并未出现在联合申遗的名单上,令不少人大跌眼镜。
再怎么说,卡峇雅也算是印尼的传统服饰,同印尼和爪哇文化息息相关。
原来,印尼教育、文化、研究与科技部当时主张,由印尼独自申遗:
“卡峇雅属于印尼,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必须坚持以唯一提名人的身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
(竟然不把其他四国放在眼里?!)
当时也有印尼网民引述知情人士说,若这次跨国申遗失败,印尼下次就可以单独申遗,夺回“卡峇雅发源地”的荣衔。
对此,杨克翔直言,印尼似乎误解了申遗的标准。
“申遗并非要认证谁拥有卡峇雅的创始权,而是要保护与捍卫这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民间智慧。”
直到去年2月,印尼才宣布加入联合申遗的行列。
怎么会临时改变主意呢?这还得感谢印尼的十多个卡峇雅文化组织在背后推动。
印尼卡峇雅妇女社团领导人莉雅发表声明说:
“我们应该发挥亚细安作为一个共同体的精神。以区域名义提名卡峇雅列为文化遗产,也符合印尼寻求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外交政策。”
(这样才对嘛……)
在传统上创新 才能延续下去
若要追溯卡峇雅的历史,就得从马来族的传统开襟长衫(Baju Panjang)说起。
新加坡土生文化专家Peter Lee告诉《海峡时报》,早期的卡峇雅是由开襟长衫演变而来,不仅袖子长、下摆也长至大腿或过膝。
布料主要从欧洲进口,讲究薄、透、凉。腰身裁得短窄贴身,曲线也更为玲珑。
直到上世纪1930年代,缝纫机的出现才让图案复杂的蕾丝和刺绣成为卡峇雅衣袖、衣襟和下摆的一大特色。
手工刺绣的图案可根据不同族群的喜好而改变,例如爪哇人的棕榈果,以及华族的牡丹和凤凰。
至于多数人熟悉的“开襟修身”型卡峇雅,则是1960年代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爆红款”。
“跟旗袍一样,卡峇雅也是不断在演变的服饰。”
在新加坡,卡峇雅是马来族和娘惹妇女常穿的传统上衣,下半身可搭配纱笼,尤其是在农历新年、开斋节和婚礼等节庆场合上。
一套完整的娘惹卡峇雅包括:上衣、小衣、胸针、纱笼和银制腰带。
制作精美的刺绣,就像用针线来绘画。对经验丰富的裁缝来说,一件娘惹卡峇雅需要至少一到两个月才能完成。
拥有近20年经验的娘惹刺绣工匠杨福来(53岁),至今仍坚持以脚踩手动的传统针车缝制卡峇雅刺绣,这门手艺在新加坡已经很少见。
“比起电动缝纫机,旧式的脚踩针车缝制速度较慢,但由于过程是靠裁缝用手控制,可以缝制出更细腻的刺绣图案。希望接下来能吸引更多人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
著名娘惹珠绣达人黄俊荣(44岁)也告诉亚洲新闻台,他在设计卡峇雅时,尽可能在不失传统精髓的情况下大胆改良。
他所设计的无袖和露背卡峇雅,摩登又不失娘惹传统韵味。
黄俊荣说,有顾客因没穿过正式的卡峇雅,或认为卡峇雅的颜色和设计难以驾驭,而希望他帮忙定做特别的卡峇雅款式,以便融入日常穿搭。
“如果过于坚持传统,无法让人们产生共鸣,就不会有人想再穿它了,所以我们必须灵活变通。”
对红蚂蚁来说,卡峇雅的婀娜多姿,犹如把传统穿在身上,再赋予传统新生命,绝对可媲美中国旗袍、日本和服以及韩服等等。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目前正在筹备另一项申遗提名,准备在明年3月将妆艺大游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结果最早将在2026年底出炉。
蚁粉觉得新加坡接下来应该提名什么呢?七月歌台、捞鱼生,还是胡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