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可以发生多大的变化,新加坡其实就是最好的例子。
即使是年轻的蚁粉,从网上流传着的旧照片和视频都可以感受到岛国五十年来的变化。
但历久弥新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有些事物相隔五十年的确几乎不变,还因此成了标志,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航空姐的卡峇雅(kebaya)制服就是一个例子,自从1974年改良设计后,就未曾大幅改变,五十年来衬托着无数空姐的婀娜体态,也营造了新航的良好形象。
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的手笔
这件采用峇迪(batik)设计的卡峇雅制服,其实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
最初的设计出于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埃尔·巴尔曼(Pierre Balmain)之手,他在1968年设计了当时马来西亚-新加坡航空(简称马新航空)空姐的卡峇雅制服。
1972年,马新航空分拆成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和新加坡航空公司后,新航仍沿用了空姐的卡峇雅制服,后来才在1974年请巴尔曼改良其设计。
在之后的50年里,空姐制服的设计只做了小改动,如增加裂缝剪裁(slit)让空姐更方便行动,以及把纱笼加长。
新航出版的SilverKris杂志引述巴尔曼的话说:
“我对贵公司的卡峇雅非常认可,也觉得它非常优雅。若要对它做任何改动,应该只为了方便穿着才做。”
“新加坡女郎”形象的重要部分
卡峇雅制服是新航空姐“新加坡女郎(Singapore Girl)”形象的重要部分,根据新航2019年的一段官方视频,新航每年为旗下空姐量身定做将近5000套制服。
这些制服穿在空姐身上,凸显了她们的身材,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新航空姐在各方面都必须达到的高水准。
新航空服人员培训助理经理Foo Juat Fang在2017年接受新西兰报章Stuff访问时就指出:
“这套制服非常贴身,空姐如果姿势不佳或没有挺直腰板,都会非常明显。”
但这套制服可不只有美观而已。
“它是一套非常高雅的制服,但符合工作的功能需求。”
这句话是新航退休空姐施妙华(音译,See Biew Wah)2018年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所说。1972年,新航派她远赴巴黎,为巴尔曼当模特,让他按照亚洲女性的身材打造出象征新加坡形象的新航制服。
施妙华虽然在1968年已经跟巴尔曼见过面,前往巴黎时仍觉得胆怯。
她回忆道,当时得走下一个螺旋梯,抵达巴尔曼的工作室,巴尔曼的助手们都在那里等着她。
“(巴尔曼)要求我做出在飞机上工作的动作,比如如何给乘客递送餐食、需要伸得多高才能将乘客的行李放在座位上方的储存柜,捡起地上的东西时如何弯腰等等。”
施妙华在巴黎待了一个星期,巴尔曼认真的态度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他对设计非常讲究,如果有什么令他不满意,他就会撕掉重来。”
这套美丽与实用兼具的制服,让新航空姐在世界各地吸引众人的目光。施妙华回忆道,甚至有人因为注视着新航空姐,出了点小意外:
“我记得我们一群空姐走在伦敦路上,有个路人只顾着看我们,结果撞上灯柱。”
新航空姐形象深入民心,卡峇雅功不可没,虽然无法预测日后会不会进行一番改革,但相信这个可能性不大。诚如《海峡时报》写道:
“若把新航空姐剥离新航,就像把米奇老鼠从迪士尼乐园抽掉一样,变得失真、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