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性耳聋是新加坡头号“职业病” 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要小心!

更新:
2024年10月22日 20:23
耳机
戴好耳机,护好耳朵。(海峡时报)

别再让耳朵“受罪”

说起工伤事故,相信许多人会联想到建筑工人从高处坠落,或制造业员工因机械故障而受伤。

确实,这也是新加坡工伤人数最多的两个行业,平均每10万名员工就有约30人因工伤亡。

不过,根据人力部日前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报告,最常见的工伤反而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

噪音导致的听力受损,也称“噪音性耳聋”(noise-induced deafness)。

接触85分贝以上噪音 每天不宜超过八小时

报告指出,去年通报的1229起工伤案例中,有804起跟噪音性耳聋有关,占了三分之二。

单是今年上半年,就通报约300起。

人力部解释,噪音性耳聋案例近年激增,是因为有更多医生和雇主通报。当局在工作场所加大监测力度后,也发现更多案例。

当中,患病风险最高的是制造业中的金属加工业

生产脚踏车零件的中野工业(Nakano Metal Press),平均每年会有一两名员工的听力受工厂噪音影响。

工厂
中野工业去年开始为员工准备减噪耳罩。(联合早报)

公司负责人告诉《联合早报》,切割和敲打金属会发出很大的噪音,但一些员工只用纸巾或棉花塞住耳朵,无法有效防阻噪音。

因此,工厂去年开始为员工准备减噪耳罩,并在金属加工机器上安装一层防噪海绵屏障,预计可降低5分贝的噪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每天超过八小时承受85分贝以上的音量,即为不安全。

85分贝相当于戏院的音效、嘈杂的餐馆、食物搅拌机发出的声音,或坐在车里听车外交通拥挤的声响。

人力部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专家部门处长林盈吟指出,比起工伤意外,像噪音性耳聋这类“职业病”,往往是经过长时间乃至多年的累积。

“它并非立即形成,因此绝对可以预防,不过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了。”

高分贝音乐也可以是噪音

自1975年起,噪音性耳聋在《工厂法令》和《工伤赔偿法令》下,已被列为必须通报并可获赔偿的疾病。

人力部也规定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的员工,必须接受例行听力检测。

不过,听力学家Alicia Tay透露,近期因噪音性耳聋前来求诊的病患,多数并不在工厂上班,他们从事的行业也跟传统意义上的“噪音”扯不上关系。

她举例,客服热线中心(call centre)的人员为了听清对方在电话里的声音,经常不自觉地调高耳机的音量,以盖掉环境的杂音。

客服
设计对白:“您好,有什么可以为您服务的?”(ALAMY)

在健身房教飞轮单车(spin cycling)的教练为了营造欢腾的氛围,往往会播放震耳欲聋的强劲音乐,还要对着麦克风向学员喊口令。

Alicia Tay说,这种种噪音叠加起来,很容易就超过100分贝。

(难怪红蚂蚁才上了一堂飞轮单车课,耳朵就嗡嗡作响……)

回头想想,听力受损的应该不只有教练,每周上课的学员也“难逃一劫”吧?

飞轮
跟着音乐用力地踩!(海峡时报)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

全球有多达11亿名12岁至35岁的年轻人,因长时间在夜店、酒吧、演唱会和体育赛事上接触高分贝的音乐和噪音,而面临永久性听力受损的风险。

听力受损过程缓慢 感受不到就无法保持警惕?

年轻人总觉得,听力受损是年长者才会遇到的问题,殊不知自己的双耳在接受刺激信号的同时,也在一步步丧失听觉功能。

陈笃生医院环境卫生与安全部门主任Joseph Lim医生告诉亚洲新闻台,由于听力受损是一个逐渐恶化的漫长过程,不会在一夜之间显现,因此人们一般感受不到,也不会保持警惕。

噪音性耳聋的初期症状包括:

在接触高分贝噪音后,感觉声音听起来失真或不清楚;

在嘈杂环境中难以与人交谈,经常会遗漏部分谈话内容,或要求别人重复刚说的话。

病患也可能出现耳鸣、睡眠不佳、情绪低落或易怒等症状。

听觉
你说什么?(ALAMY)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首席听力学家吕慧盈副教授警告,当听力受损到无法察觉环境中通过声响发出的警讯,意外也更容易发生。

“病患可能因沟通能力受阻而减少交流,导致社交关系疏远,甚至造成抑郁或焦虑。”

吕慧盈建议,如果工作时无法避免接触噪音,以下几种方法或可预防患上噪音性耳聋:

  • 佩戴耳塞,减低噪音强度;

  • 下载可测量噪音分贝的手机应用,监测工作环境音量;

  • 遵循“60-60原则”:确保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噪音
将近96分贝太危险了,此地不宜久留!(联合早报)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