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让你感到烦躁,甚至不适? 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

更新:
2023年09月26日 19:01
噪音非同小可

不是每次都能“左耳进右耳出”

噪音问题在本地不时发生,尤以邻里噪音问题最常引起关注。

去年,社区咨询小组建议把清静时段延长多一个半小时;社区事务署也在不久前成立本地首个噪音体验空间,让公众亲身体验各类噪音,提高他们居家时的噪音意识。

这两个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营造和谐生活环境,但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因为每个人能够忍受噪音的程度各不相同。

有些人可以“左耳进,右耳出”,但有些人因长时间受到噪音困扰,最终以相对极端的方式试图解决问题

以个人来说,如果身体开始发出警讯,本以为只是单纯受不了噪音,却演变为情绪易受波及的心理状况,或者发现自己对周遭声响的容忍度大大减弱,那就要小心留意了。

噪音非同小可
社区事务署成立本地首个噪音体验空间,让公众亲身体验各类噪音,提高他们居家时的噪音意识。(联合早报)

日常声响也感觉大声刺耳

本地听力学家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对噪音敏感的确是一种症状,但相关病例较罕见。

国大医院高级首席听力学家吕慧盈博士透露,医院的耳鼻喉科每年平均为两到三名病人看诊,小孩或成人都可能出现症状。社会上相信还有更多病患尚未求诊。

对噪音敏感的人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① 极度严重听觉过敏(Hyperacusis)

专家指出,极度严重听觉过敏的人一般对“正常”声响过度敏感,会觉得这些声音大声刺耳,且难以忍受。

一般人可以承受85分贝频率不同的声音强度,像是食物搅拌机发出的声音、坐在车里听到车外交通拥挤的声响、嘈杂的餐厅环境、戏院里的音效等。

极度严重听觉过敏患者接触到的可能只是日常声响,如说话的声音、大雨声、吹风筒吸尘机或洗衣机等家具电器发出的声响,却足以令他们感到痛苦难耐。

噪音非同小可
极度严重听觉过敏患者接触到大雨声等日常声响,可能就会感到痛苦难耐。(海峡时报)

② 恐声症(Misophonia)

恐声症患者对特定声音的忍耐度较低,并且会触发负面情绪和反应。

专家说:每当被触发时,这些人就会表现出极端情绪和行为,包括大声喊叫、乱丢东西,甚至动手打人。

与此同时,一旦听到某种声音时,他们也会产生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排汗率增加等。

戴耳塞可能会屏蔽有用的声音

如果有疑似上述的症状,该如何应对?

有些人第一个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戴耳塞,但专家强调,这样做可能会适得其反。

“耳塞会完全屏蔽环境噪音,包括一些有意义或有用的声响(编按:像是大自然的声音)。大脑会因此专注于被降低的声响,使人频频寻找安静的环境,这并不实际。”

2003年有一项研究发现,戴耳塞会使周围的声音持续减低,反而让听力正常的人对声音的响度更敏感。

“相比之下,连续两周聆听发声器发出的低强度噪音的人,对声音的响度反而不再那么敏感。这项研究显示,人可以训练大脑习惯噪音,减弱对声音的敏感度。”

噪音非同小可
专家认为,与其一直要避开喧闹和拥挤的环境,对噪音敏感的人应尝试每天一点一点地接触日常生活的声音来脱敏。(联合早报)

以极度严重听觉过敏患者为例,与其一直避开喧闹和拥挤的环境,不如每天一点一点地接触日常生活的声音,帮助自己脱敏。

不过,倘若无法控制所听到的声响,如小孩突然大哭或乘搭公交时旁人大声对话,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噪音源头。

办公空间嘈杂,会让员工表现“占有欲”?

除了邻里噪音或通勤时接触到的声响,办公室嘈杂声,有时也会令上班族做出一些不寻常的举动。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近期发表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办公室噪音与沮丧、愤怒和焦虑等情绪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调查也显示,身处在吵闹办公环境的员工,心理上对工作产生排斥的概率更高,他们会花更多时间休息,或在办公期间处理私人事务或上网。

更吵闹的办公空间不只让员工的情绪受影响,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情绪也会让他们越来越常展现“占领”更多办公空间的行为。

噪音非同小可
调查发现,办公室噪音与沮丧、愤怒和焦虑等情绪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联系。(海峡时报示意图)

调查说,女员工一般会放置照片、或朋友或家人送的小纸条,男员工则会展示与体育或娱乐有关的物品。

这种“治疗法”其实也让受影响员工有机会反映他们的真实个性,有助于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和福祉。

总的来说,噪音不仅会让耳朵“受罪”,也可能产生一连串生理状况,因此如果发现自己出现过敏症状或感到不适,就该尽早求医。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