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粉家里有小朋友戴眼镜吗?
有的话,别担心,他们并非少数。
新加坡全国眼科中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儿童的近视率是全球最高之一,18岁以下的新加坡人中就有八成患上近视。
其中,约20%儿童患有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500度),这比10年前的10%多出一倍。
就读小学三年级的Asher Gan(9岁)就是其中一人。
他的父亲Gavin Gan接受亚洲新闻台访问时说,Asher念小一时,即使坐在课室的前排座位,白板上的字还是看不清楚;看书时还会眯起眼睛,并把书本凑得很近。
他认为,儿子的视力下降主要是因为长时间接触屏幕和电子设备,阅读时也没确保光线充足。
全国眼科中心角膜及眼表疾病科主任洪汉年副教授指出,这也是许多近视儿童面对的风险因素。
屏幕时间增加 户外时间减少
据洪汉年观察,随着更多学校把数码设备纳入教学,学龄儿童不得不使用这些设备,接触屏幕的时间也跟着增加了。
“课业压力可能导致儿童花更多时间在温书或补习上,户外活动的时间反而减少了。”
研究发现,新加坡儿童平均每天只有60至90分钟的户外时间,周末则有两小时。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近视研究联合主任苏祥美教授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也强调户外活动的重要,因为户外比室内有更多自然光。
阳光与眼睛后方的视网膜接触后,会启动多巴胺(dopamine)的产生,可协助预防近视。
不过,冠病疫情和居家学习进一步加剧了儿童缺乏户外活动的现象。
洪汉年认为,虽然数码设备在疫前已随处可见,但如今家长和孩子使用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和Zoom视讯就像“家常便饭”。
最近就有家长致函《海峡时报》,呼吁校方允许家长为孩子在课堂上使用数码设备的时间设限。
其实,错也不能全怪到学校头上。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眼科顾问医生孙振新指出,由于新加坡的近视率向来很高,许多家长可能习以为常,认为近视没什么大不了,可以佩戴眼镜或做激光矫正手术,反而低估了近视的长期影响。
“即使通过激光手术矫正近视,高度近视者仍会面对较高的眼疾风险,例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剥落和黄斑病变,严重者甚至可能失明。”
预防近视加深 AI也办得到
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是新加坡学龄儿童视力模糊最常见的原因。
它指的是必须戴眼镜矫正的视力问题,可分为三类:近视、远视和散光。
数据显示,在6个月至72个月大的新加坡儿童中,近视最为常见,占11%;远视和散光的比例分别为1.4%和8.6%。
患上近视是终身的,无法完全治愈。
不过近年来,市场上出现更多能有效控制近视的新方法,例如特制的眼镜和隐形眼镜,以及有助减缓近视加深的眼药水。
研究发现,含有阿托品(atropine)的眼药水可将儿童近视加深的速度延缓50%至70%,加上副作用和风险较小,是较受欢迎的选择。
如果一段时间不滴眼药水,儿童的近视度数可达600度;但滴了眼药水后,就能维持在350度左右。
如今,连人工智能也可用来预测儿童患上近视的风险。
全国眼科中心和新加坡眼科研究院去年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在儿童年幼时就预测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患上高度近视的风险。
这个系统采集了包括年龄、种族、性别、眼睛屈光不正的程度,以及角膜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等数据,准确率超过90%。
5岁以上儿童应每半年检查视力
5岁至15岁是儿童眼球生长速度加快、也是近视度数飙升最快的时期,直到18岁才会稳定下来。
这意味着儿童越早患上近视,近视恶化的周期就越长,发展成高度近视的可能性就越大。
卫生部数据显示,65%的新加坡儿童在小学六年级前就患有近视。
若不加以控制,预计到了2050年,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高达90%将患有近视,15%至25%可能发展成高度近视。
孙振新认为,改变生活方式才是预防和控制近视最有效的方法。
“我常鼓励儿童花更多时间在户外,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看荧幕,或至少在近距离用眼时经常休息,望向远处。”
验光师Dorothy Chan则建议,家长应从孩子5岁起,每半年带他们去检查视力,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眼轴增长很快。
眼轴每增长1毫米,近视度数就会增加300度,而眼轴变长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
她也提醒,孩子可能对“视力模糊”这个概念一知半解,无法主动告知家长,因此家长必须留意孩子是否出现以下迹象:
- 看东西时会凑近去看
- 阅读时会把书拿得非常靠近脸部
- 习惯性地眯起眼睛或歪着头
在此奉劝14岁以下的Alpha世代:
电子设备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固然重要,但也别忘了把“灵魂之窗”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