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口老龄化,仔细观察本地邻里各个角落就会留意到,社会上很多方面都照顾到年长人士的需求。
除了公共交通系统,近几年其中一个越来越常见的基础设施,就是为行人天桥安装的电梯。
陆路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新加坡有近600个行人天桥。
尽管目前没有数据透露有多少天桥建有电梯,但陆交局说,截至2022年12月全岛77个天桥已逐步加装电梯,2024年底之前会有多30个天桥进行相关的翻新工程。
媒体也在2023年1月报道,2025年之前,交通部和陆交理局将为全国100个较多年长者使用的行人天桥增建电梯。
天桥安装电梯要数百万元
本月初,交通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徐芳达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交通部开支预算时说,陆交局未来10年将投入多10亿新元,以提升更多市镇的街道设施,包括为更多天桥增减电梯。
陆路交通管理局基础设施设计与工程组副总署长何佩敏也曾在回复公众询问的信件中指出,所有在2018年后由陆交局建设的行人天桥,都安装了电梯。
至于其他天桥,除了建造升降机(lift shafts)及提供电梯轿厢,当局也必须到现场勘查,并进行地下公用设施改道等工作。
何佩敏表示,换算下来要在一个行人天桥安装两部电梯,需要约300万新元的费用,每年的维修费约为4万5000新元。
她说:
“有鉴于所涉及的成本,而且全岛近600个行人天桥由陆交局管理,安装电梯的项目必须以公交节点和医疗机构附近(的天桥)为优先,以便让大批年长者和行动不便的通勤者能受惠。”
电梯需求高引发“缺乏同理心”争议
有了电梯的确帮助很大,脚力不好或须以轮椅代步的年长者及公众,就不用走楼梯上天桥那么辛苦,让出行更方便。
《联合早报》日前刊登一名读者来函,该读者谈到在天桥增建电梯的项目时说,政府从善如流,几年内就把这项措施推广到更多行人天桥。
然而,他最近频繁使用新加坡北部的一个行人天桥电梯时发现,很多人都不会主动礼让给推着轮椅或婴儿车的公众优先使用电梯。
他说:
“我心中五味杂陈,难道没有明文规定,就不必礼让给更有需要的人吗?”
他认为,从这点可看出,本地社会仍缺乏同理心,并建议当局仿效地铁站的做法,在电梯外贴上告示,提醒人们必须礼让给更有需要的使用者。
虽然不是所有居民都像这位读者所形容的一样,不会自动先让给年长者或更有需要的人使用,但天桥电梯“需求”高,似乎是常见的现象。
相信是因为增建电梯的范围有限,也因只需搭乘一层楼到天桥,一般上这类电梯的空间不是很大,估计最多可以站八个人,如果有坐轮椅者使用电梯,剩余位置可能最多容纳两三人。
如同该读者所说,天桥电梯确实应让行动不便者先使用,好比一些购物商场会建设专门给年长者或推着轮椅或婴儿车的公众使用的电梯。
至于读者建议的张贴告示,其实许多天桥电梯都已挂上,告知公众应优先让给更有需要的居民。
能享便利也应避免过度依赖
进一步思考,自从有了电梯这个选项,即使自认有能力爬楼梯上天桥的公众,是不是也变得更倾向于选择前者?
红蚂蚁承认,自己是住家附近通往购物中心的天桥电梯的“常客”,有时明明得多等一两趟,还是宁可花多一两分钟只为“乘电梯之便”。
除了天桥电梯,本地地铁站的电梯也成为网民议论的课题。
两年前,有网民拍下大巴窑地铁站的一张照片放上网,照片中可见有坐在轮椅的年长者,以及推着婴儿车的妇女,但他们都排在其他公众后面等候电梯。这名网民所要诉说的情形不言而喻。
相比之下,这种“福利”在国外其实并不常见,日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蚁粉应该曾听过从日本旅游回国的友人抱怨,在那里乘坐地铁或高铁时,电梯或手扶梯并不常见,更别说是安装了电梯的行人天桥。
红蚂蚁登入东京地铁系统官网查看时发现,虽然有不少地铁站设有电梯,但数量不多。
以游客常会走访的浅草站为例,官网上就显示,站内只有一部电梯、一部电扶梯,和一个轮椅升降平台,如果没有参考网页上所注明这些无障碍设施的所在位置,恐怕也不一定能找得到。
这对新加坡游客而言可能难以适应,但从当地居民的角度想想,这类设施的缺乏,无形中会不会也能为人们带来好处,让他们有更多机会练练脚力?
诚然,日本面对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比新加坡轻微,该照顾到年长者需求的设施也应该有,但对于年纪较轻或没有任何行动不便的居民来说,少了这些设施或许也不算是什么损失。
除了日本,红蚂蚁去年到韩国时也察觉到类似的情况——捷运站“只闻楼梯响”,要找到电梯不是件容易的事。
生活在新加坡,能拥有这些设施确实是幸福的。两周前,新加坡陆交局才宣布,2026年起将为本地32个地铁站的290部较陈旧的电动扶梯进行翻新工程,以改善乘客体验。
基础设施也本该以提供便利为目的,但使用者是否真的需要又是另一码事,否则可能会变得过度依赖,甚至延伸出上述读者提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