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环境局去年10月发表的年度报告里,有一条信息抓住了红蚂蚁的眼球。
2022年当局针对公众乱扔垃圾的行为,开出了超过2万张罚单,比2021年的约1万4000张罚单多出四成。
环境局在回复媒体询问时透露,执法人员2023年对乱丢垃圾行为开出1万8600张罚单。
日前,国会在辩论各个政府部门的开支预算时,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也说,同疫情暴发前的两年相比,2022年和2023年有关乱丢垃圾的反馈增加了15%。
为解决乱扔垃圾的问题,当局采取软硬兼施的做法。
马炎庆说,公共教育的工作和宣导活动有成效,新加坡人大致上也具有公民意识,但当局观察到一些持续存在的问题,“因此不能仅局限于公民教育。”
于是,永续部将把今年定为“公共卫生之年”,除了垃圾问题,也涵盖去年被指肮脏程度“三年如一日”的公厕卫生等方面。
公开垃圾虫照片或是“绝招”?
就如马炎庆所说,环境卫生有待改善的问题持续存在,当局多年来也持续落实多项措施,望能起到阻吓作用。
像是在2022年,环境局把垃圾虫进行劳改时身穿的背心改造一番,颜色变成了更鲜艳“抢眼”的荧光粉和荧光黄,还安排肇事者到繁忙的市区劳改。
环境局说,今年将继续安排垃圾虫到垃圾热点区(hotspots)扫地清理环境。当局也会加大执法力度,如更频密地部署闭路电视、也会有更多突击行动。
此外,当局拟推出另一项计划,但这项宣布近来引起坊间热议:
在社区张贴垃圾虫的照片,并请公众协助揪出他们。
计划的具体细节有待公布。环境局指出,垃圾虫身份确认后可能被控上法庭。在调查幼童、年长人士或弱势群体时,当局会谨慎处理。
公开垃圾虫的照片,预料也是万不得已时才会使出的绝招(last resort)。
马炎庆当时在国会上说,环境局在社区等垃圾热点区部署的电眼,将增三倍至约1000个,并与社区利益相关者合作,锁定乱丢垃圾者的身份。
马炎庆表示,倘若还是毫无头绪,当局会考虑把这些人的照片放在他们扔垃圾的地方附近,寻求公众的协助找出他们。
居民担心提供线索会惹是生非
实际上,把疑似垃圾虫照片公诸于世,同劳改一样,都是为了让肇事者在公众面前没面子(public shaming)。
不过,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进行劳改者的行为已证据确凿,但垃圾虫照片曝光时,背后也许还有很多未知的细节,因此后者该如何执行又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值得商榷。
从某程度上来看,公开垃圾虫的照片能为电眼拍不到、或拍不清楚的画面提供线索。
丹戎巴葛集选区议员祖安清心接受媒体访问时说,闭路电视的效果有限,识别罪犯也不容易,“因为他们知道电眼的位置,也不能在每个角落设置电眼。”
祖安清心透露,有些居民其实已经在这么做——看到邻里有任何人乱丢垃圾,就拍下他们的所作所为发给当局。
然而,如果真的请居民帮忙认人,有多少人真的会充当“义务警员”,协助当局把垃圾虫绳之以法?
对此,新加坡媒体日前上街收集居民的意见。
有公众反映说,即使知道垃圾虫的身份也未必会提供线索,因为担心惹是生非,也有居民关注举报肇事者的整个程序会否匿名。
也有公众认为,把照片放出来也许能成功阻吓惯犯的行为,但长远来看,他不觉得这会让社会变得更友善。
他说:
“我不想生活在一个人们总是在寻找别人过错的社会里。”
《新明日报》在2020年就曾报道,一名住在新加坡东部的六旬大叔,会定期拍下居民乱丢垃圾或吐痰的证据,平均一个月会向当局举报约80起案例。
他坦承,自从开始这么做后,有被拍者直接找上门要和他对峙,但他并不理会,也有人“反拍”他并放上网,引起一些网民的不满,更让这名大叔感到委屈又愤怒。
“我知道很多人被举报后感到不开心,才会把我的所作所为放上网。不过,我是在公共场所拍照,内容是有关公众违例的行为。”
“我只是不想让他们成为垃圾虫,对环境造成破坏。”
当局请公众帮忙前应制定严格标准
如何让公众主动帮忙揪出垃圾虫,又不会令人感觉到头来是在“好心做坏事”,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也有专家认为,垃圾虫的照片曝光后旨在让他们颜面尽失,但其中一个重要考量是,该如何让公众相信这个方案能起到阻吓作用。
新加坡行为洞察小组(BIT)总监Serene Koh说:
“如果给人一种当局因为轻微丢垃圾罪就要揪出垃圾虫的误解,那公众可能会觉得政府是在小题大做,或是人们的声誉因为一点小过错就受损。”
她建议,当局在释出这一招时,应制定一套严格及透明的标准,让新加坡人了解到这些人的照片不是随随便便就被公开。
也有专家提议,与其依靠社会大众揪出垃圾虫,不如尝试另一种方法,也就是鼓励居民看到其他人丢垃圾时上前提醒他们,而不是看到什么不对的地方就先拍照。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高级传播顾问埃弗罗德·侯赛因说:
“我强烈建议展开长期的宣导活动,而不是零零散散的,让公众能互相提醒要做对的事。如果别人提醒我把垃圾捡起来丢进垃圾桶,我会觉得是善意的。”
但仔细想想,要公众主动提醒别人别乱丢垃圾,也未必人人都做得到,最终可能会被肇事者嫌“鸡婆”(意指多管闲事),倒不如“眼不见为净”。
“保持环境清洁,人人有责”——这句常用来的宣导环境卫生的标语,新加坡人应该已听过无数遍,当中的道理应当也不难懂。
但现实情况往往反映出的是,很多时候说的真的要比做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