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社会里,年长人士是否获得足够的关怀和陪伴,也同样令人关注。
这既是因为新加坡的老龄人口持续扩增,也是因为不时出现独居老人在家中不幸离世、却没被及时发现的新闻,让人不胜唏嘘。
新加坡国立大学日前针对1万7107名年龄介于61岁至96岁的国人展开调查,结果发现,独居是与社会脱节(social disconnection)的一个风险因素。
社会脱节指的是缺乏与他人社会、情感,以及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调查还进一步揭露:
在新加坡独居年长群体中,男性与社会脱节的概率比女性多出一倍。
从工作到退休,社交圈越变越小?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长男性的内心世界更易深陷孤独,以致开始自我封闭,渐渐不与或不懂得如何和外界接触?
调查列举四大原因,前两个因素更是针对男性:
- 男性传统上需要养家糊口,专注工作造成他们的社交圈子更小,社交活动也比女性来得少;
- 从有工作到退休的过渡期,男性的社交网络也许还会进一步缩小,使社会脱节的情况恶化;
- 若论及教育程度,教育程度较低的年长人士,可能更难意识到自己出现健康问题,或缺乏表达心理社会(psycho-social)需求的能力,最终与社会脱节。
- 与家人同住的年长者,多少也会期望对家庭成员给予支持,但若得不到所预期的帮助,或许会开始浮现与社会脱节的情绪。
另一方面,也有社会服务机构的发言人发现,一些年长者似乎有意自我孤立,选择独自一人慢慢老去。
从该调查的分析,可总结出两个关键词:社交网络、不善表达。
除了退休后一个人住的缘故,许多男性在成长过程中普遍会面对的上述两大问题,可能也无形中导致他们“与世隔绝”。
男性人际关系或更偏向“交易型”
推广心理健康组织Total Wellness计划的联合创办人郭翰龙近日在一篇评论中,就谈及“男性友情衰退”(male friendship recession)这个课题。
他引述一组2021年的美国数据指出,接受调查的2000名成年人中:
- 仅少过半数的男受访者对他们的朋友数量感到满意;
- 15%男受访者坦言,他们没有知心朋友
尽管新加坡没有相关的数据,但郭翰龙表示,一些非官方组织的资料反映出,新加坡男性可能在建立和维持优质友谊关系时,也面临相似的挑战。
是“沉默寡言”的男性形象害了男士吗?这种“友情难长久”的困境,恰恰与男性在自我表达上的局限,以及社会普遍为男性设下的标准,有着紧密的关联。
郭翰龙说:
“以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角度来看,社会为男性定下的标准,可能导致男性选择默默地扛下生活负担,因而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此外,他们也会倾向于独自应对人生难题,不太愿意寻求别人的帮助。”
与此同时,过往曾有研究揭露,男性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会较重视其中涉猎的交易面,例如着重于如何从某一段关系中,获得潜在的实际利益,包括职业发展、经济收益,以及社会地位等。
有鉴于此,男性和女性在交友圈中会分享的话题,也大不相同。
据郭翰龙观察,他和社交圈子中的男性友人交谈时,大多时候都会围绕跟工作有关的课题,但和女性友人聊天时就变得不一样,能谈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比如会和对方聊最近生活都在忙些什么。
他还举出另一个有趣的观点:新加坡男性可能在年轻时,就已经显露出难以敞开心扉、建立较深厚友谊的迹象。
他说:
“每当我去不同学校讲课时,我发现男生在小组当中会比较吊儿郎当,但如果和他们一对一交流,他们会更深入思考。这意味着周围的环境,会强烈影响他们的行为。”
综合以上几个观点,可看出一些男性在面对人际关系时,可能会有比较保守的思想,往往也不见得会畅聊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跟同性朋友交流的时候。
这种现象相信不只适用于形容新加坡男性,其他国家的男性也许会有同样的经历。
但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并不只局限于独具男性。
联合主导研究的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冯秋石告诉《海峡时报》:
“与家人同住者可能也会产生社会脱节感,尤其是那些健康不佳,或教育程度不高的人”。
他说,如何更好地为年长者提供社会援助,因此成了改善他们生活素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