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加坡工伤意外频频发生,死亡人数从前年的37人增至去年的46人。
数据虽没有细分各个案例的死因,但客工以什么交通方式抵达工地开工,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其中以罗厘接送客工就曾多次引发议论。
不管是看似符合防疫条例却被评估为危险的隔板设计,或是2021年一个月内发生两起致命交通意外导致两名客工丧命及多名客工受伤,都反映了客工坐在罗厘后斗存在风险。
为更好地保护被罗厘载送的客工,陆路交通管理局从今年1月1日起规定:
- 罗厘必须安装遮雨罩,分三阶段实施条例:
- 今年1月1日起所有新注册的罗厘必须安装
- 7月起现有轻型罗厘须安装
- 明年1月1日起则轮到重型罗厘
- 倘若罗厘司机也是客工,并且已在工地工作超过六小时,他必须有至少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才能载送其他客工返回宿舍。
然而,不少客工福利组织指出,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还是没有解决以罗厘接送客工并不安全的问题。
去年10月,交通部兼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接受媒体访问时被问及,当局是否仍在探讨其他措施,比如在罗厘上安装安全带,她回应时提及实际的限制:
“(在罗厘车斗)安装安全带,可能会影响罗厘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司机和乘客构成危险和风险。经销商和车行也告诉我们,如此改装罗厘或引发潜在责任问题(liability issues),比如保修无效。”
客工安全存有一个显眼“漏洞”
昨天(6月11日),《商业时报》刊登了一篇由生物科技企业Accuron MedTech集团行政总裁Abel Ang撰写的评论,同样聚焦这个课题。
他说,尽管社会上多方面呼吁要把客工安全作为优先考量,却还是有一个显眼的“漏洞”,关乎每日成百上千名客工往返工地的方式。
他引述陆交局网站的文明规定:
除了接送客工往返宿舍及工作地点,罗厘不能用来载送乘客。
他对此提出质疑:
“在我看来,对于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性,大众及社会意识无疑是提高了,那是否是时候要把本地法规中的这一漏洞给堵上?”
“对往返住宿和工地的客工采用一套安全规定,对其他人则采取另一套,这似乎没有意义。”
多个城市禁用罗厘接送乘客
Abel Ang也从两方面切入,强调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
其一,多个城市已陆续禁止用罗厘载送客工,包括伦敦、香港,以及中东国家巴林(Bahrain)等。
巴林是在2008年下达以罗厘载送客工的禁令。
当时巴林内政部长说,此举是为了确保客工的安全和福利,也遵守国际条约和协定。值得一提的是,巴林的客工人数与新加坡的不相上下。
为了遏制高发的卡车事故和死亡率,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也在2014年立法规定,在货车后斗载送乘客是违法行为。
两年前,我国国会也曾引述这些地方作为案例,但与此同时,也有其他国家如泰国和加拿大,在推行安全预防措施和部分限制的前提下,仍允许用货车后斗接送乘客。
其二,该议题在新加坡社会的关注度并不低。
早在2009年,哈莉玛总统就以议员身份公开反对过用货车运送工人。
到了2020年,全国职工总会助理秘书长杨益财也发表博文,吁请雇主以设有安全带的巴士载送客工,而非载货车辆。
从坊间的角度而言,2021年发生涉及客工的致命交通意外后,网上就发起“在新加坡强制要求用巴士或货车安全运送工人”的请愿,两年下来已累计超过4万人签署。
Abel Ang在评论中写道,堵上以罗厘接送客工条规上的漏洞能释出强烈信号。
“这将反映新加坡非常重视客工安全议题,因为每个工作场所死亡事故,多一个都嫌多。”
雇主各自有考量,政府左右为难?
要解决以罗厘接送客工带来的隐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采用其他交通工具。
实际上,职总助理秘书长杨益财在一篇脸书贴文中就透露,不少建筑公司已租用巴士服务多年,来载送客工往返工地。
尽管多年来各界积极鼓励雇主转而使用更安全的交通方式接送客工,但迄今本地公路上还是看得到罗厘后斗坐着客工的景象,意味着雇主必定有其考量。
一名建筑公司老板接受本地媒体访问时就坦言,公司之所以会购买罗厘,是因为它能以多种方式发挥作用,是目前为止“最经济实用的方法”。
“如果我买一辆货车,它只会在白天和傍晚用来载送客工,其他时间难以运载材料……但(罗厘)总是可以外出运送材料,因为我们有多个工地。这也是为什么其每趟次的使用成本远低于货车和巴士。”
有鉴于此,在衡量成本和客工安危之间,不是每个公司都有条件果断地从中做出取舍。
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2021年也曾在国会上说,除了成本考量,当中还涉及现实情况及营运效率等等。因此纵观全球,以罗厘载送乘客其实不算是罕见做法。
许部长当时是在疫情最严峻期间作出这番发言。
她说,如果政府再实施更多条规,可能会影响各个建筑项目的进度,也“意味着一些公司的倒闭和工人丧失生计”。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局迟迟未能全面下达“禁载令”,看来也有许多因素要考虑,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出“一刀切”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