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发生几起涉及客工的交通事故,其中更导致人命伤亡,让如何安全运转客工上下班的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这已经不是新问题了,虽然当局已经采取措施予以改善,可是最近的交通意外表明,改进的空间仍然是很大的。
从各方意见观察,主要还分两大类,一类是基本的安全标准,另一类则涉及交通工具舒适与否的人道关怀。
安全当然是最基本的前提。这当中又可以细分为两点,一是交通工具,二是司机。
用运货罗厘(或许有些许改装以便乘客能够就坐)是相当普遍的做法,特别是缺乏雄厚资金的中小企业主。这种交通工具一方面安全性欠佳,一旦发生意外,缺乏基本保护的乘客死伤的概率偏高;另一方面乘客也容易面对日晒雨淋之苦,就算有所改装,也不如巴士等舒适安全。
我不清楚当局是否对于运送客工的司机有所要求。有些时候,在路上看到的司机似乎也是客工,而且一些司机把他们国内的不良公路使用习惯带过来,比如碰到斑马线时不会放慢速度,偶尔还会危及老年行人的安全。
这里我不是在责怪这些外籍司机,而是希望当局能够正视这个潜在的安全隐患,拥有驾照是不够的,熟悉本地的公路文化恐怕更为必须。
当然,从在商言商的角度出发,最后自然就回到企业成本和客工安全之间的取舍问题。
这并不是说为了节省成本就要牺牲客工安全,而是说要提高客工安全就难免要提高成本。如果禁止业主用罗厘载客工上下班,一定会增加他们的成本。而羊毛出在羊身上,作为最终消费者的国人,是否愿意身体力行,把对客工的关怀付诸行动,准备支付更高的价格?
从社会普遍的倾向看,越来越多的国人似乎准备这么做;而政府相信也意识到这个趋势。
从最近几起惨不忍睹的虐佣案所引发的公愤,政府开始着手通过各种手段,确保女佣的基本权利和安全,包括强制家访等等,都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是有在进步,更尊重所有人的基本人权。而凡事都有代价,提高安全标准,无论是女佣或者客工,都意味着提高成本。
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人在要求保护女佣和客工之际,也意识到自己必须用行动,包括增加日常支出,来实践人道主义。相信只要社会慢慢形成共识,新加坡距离成熟包容的国度就又迈前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