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一项调查揭露了本地消费者对餐饮业的满意度。
数据除了说明堂食人数有回升的迹象,也探讨了外带或通过点餐应用叫外卖之间的服务水平有何差别,得出了一个大家不太惊讶却仍然好奇的结论:
大多新加坡人很少或完全不在家煮饭。
市场民调公司尼尔森(Nielsen)在2018年展开调查,探究新加坡人出外用餐的概率:
- 每四人中平均有一人(24%)每天都会在外头吃饭,2015年有19%会这么做;
- 每周至少一次出去吃的新加坡人高达55%,2015年数据也过半(51%);
- 72%的国人很少在家里吃晚餐,其次为午餐(66%),以及早餐(15%)。
相较于其他国家,新加坡人爱吃却懒得烹饪的名号也相当响亮。
近期有调查指出,只有22%的新加坡人每天会在家里下厨,比上海及伦敦等城市的居民来得低。
新加坡是美食天堂,人们却无法/没空/懒得烧一桌子菜,“外食一族”最常给予的理由(借口)又有哪些?
工作已经够累,厨房只是摆美
本地厨师兼《从湿巴刹到餐桌》作者谢采芹最近就在一篇评论中,针对上述议题发表看法。
文章一开头,她描述和一对新婚夫妇友人的对话作为例子,正好说明了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轻一辈为何不在家煮饭的一个关键因素。
谢采芹说,某次和对方视频通话,在线上参观他们刚入住的新家时发现,他们厨房里的冰箱“空空如也”,只放了几罐饮料和酸奶,没有蔬菜或肉类等食材。
谢采芹就问道:
“你们每天三餐都吃些什么?”
两人直言:
“打包咯。等我们放工回到家后,已经够累了,没精力煮饭和打扫。”
这句话相信是许多新加坡人的心声。没有闲工夫在家料理,携手建立家庭但家中厨房很少踏入,很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已经被工作“折腾”得筋疲力尽。
人力部于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人每周平均的带薪工时为44.2小时,实质工时则为44.4小时。
疫情暴发后,许多上班族也变得更忙碌,不管是回到公司上班还是居家办公,白天不知已动用了多少脑细胞,晚上还得想破头该煮些什么,更显得是一份苦差事。
然而,要说真的很忙也未必如此,红蚂蚁快速地算一算:
一周有168小时,假设新加坡人每周平均44小时在工作,扣除每天睡觉八小时(每周56小时),其实还剩68小时。
时间还很充裕,怪只怪新加坡处处都有可外带食物的地方,无需亲临食阁也能用手机按一按就有餐点送上门。这份便利成了对准忙碌新加坡人胃口的最大优势。
在家煮比外面买更便宜……吗?
还有另外一派说法:其实在家烹饪,并不见得会比外头打包来得便宜?
谢采芹在评论中提及,小贩中心售卖的食物经济实惠,除非是经常下厨,而且是为了要喂饱一家几口,在家烹饪可能花费更高。
小贩中心打包回家吃算不算低廉,其实见仁见智。但也有人反驳,在家下厨绝对划算得多。
理财网站Singsaver去年就细算,自备餐食和外头打包,成本会不会差很大?
结论是:
如果是在家准备简单的料理,每餐成本约为5.18新元,打包的话平均得付7新元,换言之,如果一周每餐都自己下厨,可省下42新元。
当然,还有许多需考量的因素,如使用的食材成本。如果是准备较健康料理,可能还会选用更好的食材,成本相对就会高一些。
追根究底,时间成本似乎更是人们脑中最优先考虑的事:
即便自备食物能省钱,但如果十分耗时,很多人就会选择多花一些钱来买回时间。
不煮饭竟也和生育率减少有关
除了没时间煮,另一个主因是:没有下厨的对象。
谢采芹的见解是,随着新加坡人变得富有,烹饪开始被视为较低等的工作,是一件除非你逼不得已才会做的事,被等同为佣人的分内事。
她说:
“在70年代之前,新加坡家庭比较大(我的祖母和丈夫的祖母各育有超过五个孩子),但随着生育率下降,多代同堂同住一屋檐下不再是常态,家中有没有开伙已经不再重要。”
生育率一年比一年低下,无需养孩子,自然也将身兼家庭“煮”夫/妇的职责抛诸脑后,就算是生儿育女,也未必得亲自下厨喂饱他们。
这与另一个问题脱离不了关系:既然不必煮给别人吃,只需管好自己的胃,一些新加坡人就干脆不学厨艺了。
红蚂蚁找到八年前的这组数据:
93%的新加坡人坦言非常爱吃美食,但46%形容自己入不了厨房,厨艺属“有限公司”,甚至有19%自认是“烹饪灾难”。
时隔多年,这组数据相信会有上升的趋势。
生活忙得不可开交,好好烹煮一顿饭对很多新加坡人来说并非易事。尽管如此,因为热爱烹饪还是会在工作后下厨的人,应该还是不少的。
有趣的是,虽然鲜少在厨房露两手,但上述同一项调查也揭露,高达85%的受访新加坡人,都希望能增进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