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年长国人继续受聘,并为企业提供人力,今年7月起,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至63岁,重新雇佣年龄也从67岁上调至68岁。
在中国,延迟退休年龄也是备受关注的议题。
中国政府日前宣布,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目前中国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干部(白领工作者)为55岁、女性工人(蓝领工作者)则为50岁。
这个退休年龄标准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就不曾改动过。如今有意对此进行调整,一个主因相信是为了应对中国社会迫在眉睫的老龄化问题。
数据显示,到了2025年,中国近两成人口将年满60岁;到了2035年,当地约4亿人口年龄为60岁或以上,占人口的三成。
当地一项最新调查则反映出,中国许多退休人士有意重返职场。
这项由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展开的调查发现:
近七成(68%)的受访者非常希望能再次就业。
至于这些退休人士基于什么原因想“重出江湖”,报告进一步分析:
- 34.3%欲通过再就业帮补家用,或提高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消费需求;
- 46.7%是为了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
- 19%则望能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
其中,服务及物流领域最受求职者欢迎,尤其是那些没学历的退休人士。
其实,不论是哪些因素推动年长者想再次受雇,他们的目标都与中国政府拟延迟退休年龄的主旨不谋而合。
对于这些想在中年或老年阶段继续“乘风破浪”的求职者,前方道路又布满哪些荆棘?
老姜“逆袭”,年轻人地位不保?
中国的防疫政策对经济增长带来重击,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些企业开始缩减招聘。
这导致许多年轻人成了无业游民。官方统计,年龄介于16岁至24岁的中国人民,今年8月的失业率高达18.7%。
如果说大学毕业生希望找到工作、成功转型为社会新鲜人,更多是抱持“急需一份工作”的心态,反观退休人士求职则多只为了再证明自己的能力,那看在雇主眼里会不会显得没那么“迫切”?
在这样极具竞争力的就业市场,年长人士会否更难分一杯羹?
有专家分析,退休人士再就业,对年轻员工可能产生影响。
长期从事老龄研究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受访时告诉《北京周报》,尽管“让年长者灵活就业,长远来看对社会稳定性有所帮助”,但他认为企业重新雇用退休人士,可能会影响年轻一辈的就业。
陆杰华也表示,政府应采取措施,改善职场里跨代员工的公平性。
话虽如此,根据“前程无忧”的调查,仅7.3%的后辈认为,老年人再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年轻人的工作机会。
与此同时,35.7%的年轻人支持父母再就业的意愿。
职场年龄歧视或成最大阻碍
延续上述论点,如果要回返职场,年龄会不会成为退休人士的劣势?
调查显示,41.3%的老龄受访者曾因“年纪大”被公司拒之门外。
另一方面,28%和16.3%的受访者自认精力不够旺盛、没有专业技能是再就业中面临的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所谓的职场年龄限制,并非指步入中年才遇到问题,中国一些工作领域甚至设下35岁的“门槛”,超过35岁可能就越来越难就业。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在去年中曾发表过一篇研究笔记(research note),内容称虽无白纸黑字的明文规定,年龄歧视(ageism)的问题正在中国社会蔓延,一般从35岁开始,比国际平均年龄来得早。
研究所发言人表示,职场年龄歧视来自于雇主的观点,认为年轻员工生产力较高、更创新也更有精力,而年长员工得承担更多家庭责任,也会要求更高的薪水,但这些刻板印象缺乏有力证据。
从雇主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确有自身考量。最显著的,莫过于聘请年轻员工,在预算上比聘请年长员工更“划算”。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年龄过高未必等同于绝路。
中国就业研究所副主任毛飞羽(译音)告诉《南华早报》:
“在需求方面,目前适合重新就业年长者的工作有限,因为企业会对年龄、体力和技能,实施一些条例。”
他说,适合年长者的工作岗位,普遍被视为需要较高技能或高级管理职位。但他表示,中国快速增长的数码经济,已制造越来越多服务性质的工作,而它们对年龄和体力都没有严格的限制。
年长者求职新平台上线
在探讨中国人民退休年龄应何时延长,该延长多久的议论声中,今年8月24日,一个专为中国年长者而设的求职平台正式上线。
名为“中国老年人才网”的平台设有40多个栏目,涵盖老年人才政策、招聘信息等内容。
网站供求职的岗位,包括养老机构的职位、服务员、快递员等,各种工作的薪资范围介于3000人民币(约590新元)至3万人民币(约5900新元)不等。
据报道,预计到了2025年,该网站将成为国家级老年人才信息服务平台。
在尽力满足退休人士重返市场的各种需求之余,有关当局或许也可效法新加坡的“技能创前程”制度,让许久未工作想“重启引擎”的中国年长者,更有信心争取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