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5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居民人口中,单身者占29.7%,约105万6000人。
虽说新加坡人一般都到了31岁和29.5岁才会结婚,也有一些人虽然有稳定伴侣却不打算结婚,但新加坡单身人口占比在亚洲依然非常高。
据Seasia Stats的非正式统计,新加坡在14个亚洲国家中,单身人口占比排第三!
其实,这些新加坡单身者是憧憬结婚的。根据新加坡政策研究所2024年1月发布的《新加坡透视论坛2024调查》,高达68%的年轻未婚受访者预计自己会结婚。
因而,民间有个说法:
新加坡的单身人士,之所以一直单着,是因为他们太挑剔才找不到伴侣。
真的是这个原因吗?
听听单身者和情感专家解释为何新加坡单身者想结婚,但又一直单着。
错以为有很多选择
Sara(31岁,医疗专业人士)告诉杂志《她的世界》(Her World),她自认为对认识新朋友和开展一段长久关系一直持开放态度,但她觉得这种心态并不总是被对方接受。
她说:
“我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人,但约会了两次后,他说没有感觉,想做普通朋友,现在的人定断太快了。我们才见面了两次,我都还没肯定对方能不能成为朋友,哪里谈得上有没有感觉。”
如今常见的约会方式包括通过朋友介绍、参与活动以及使用约会应用。
然而随着像Bumble、Hinge、Coffee Meets Bagel和Tinder这样的约会应用日益流行,这些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约会应用拓宽了我们的世界,让我们能够与社交圈外的人建立联系,但更大的选择范围也制造了一种“选择的假象”。
本地红娘公司Lunch Actually创办人林笑岏解释说:
“由于匹配的机会太多,现在的单身人士不像以前那样重视约会,也没有紧迫感。他们会同时与多人聊天,安排与不同人约会,这样很容易就会对对方失去兴趣,甚至不再珍惜这些匹配。”
“约会应用为单身人士带来了我们称之为‘选择悖论’的现象:当我们面临太多选择时,往往会陷入分析瘫痪,最终反而无法做出任何选择!‘选择悖论’可能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保持单身的原因。”
当你时刻想着“天涯无处不芳草”,人们更容易对建立一段关系感到犹豫。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就更难促成一段感情了,毕竟感情是双向的,一个巴掌拍不响。
经历多次感情挫折,宁愿保持单身
29岁的Michelle(从事广告业)说:
“我曾经和一位前同事约会,虽然我觉得他很有魅力,起初还认为他是个‘花花公子’,所以有些犹豫。但对方会贴心地送上生日和圣诞礼物来感动我,也不介意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玩。然而,奇怪的是,当我终于决定要和他开展一段认真的关系时,他却失去了兴趣。有些男人好像只喜欢追的过程,却根本不想真正安定下来。”
“还有一次,我通过约会应用认识了一个男人,我觉得我们非常合拍,我们有相同的书籍和音乐品味,从我们一起过夜相处中看,我们在生活习惯上也很相似。而且我们都对事业很有抱负,并且都想要孩子,所以我以为我们能有未来。然而,几个月后,他却告诉我他无法继续了。这完全是突如其来的决定,他甚至说不出具体原因。我以为我们至少可以做朋友,但他完全不感兴趣,直接玩起了‘Ghosting(无故消失)’。”
“一次次被我认为能有未来的男人这样拒绝,真的让人心碎。我还没放弃约会的念头,但现在我把更多地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如果感情来了,我才迎接吧。”
同时,她也认为自己年龄越大,对自己想要的感情类型就越清楚。她认为,一段糟糕的关系,远比保持单身更糟糕。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哲学系讲师沈耀发(37岁)也告诉《联合早报》,他自己的朋友群当中,就有些人因为之前经历多次感情挫折,宁愿保持单身。
必须有点标准
Sarah和Michelle认为,如今的单身女性比以前更不愿意“将就”,她们也希望自己不需要为了赶着结婚而妥协自己的标准。
林笑岏说:
“有一定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帮助单身人士明确知道哪些是维持长期婚姻的关键因素。当涉及到道德观、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人生目标、经济独立、诚实、性格还是化学反应,这些核心需求和标准都不应该被妥协。”
尽管如此,她也提醒单身人士要避免陷入“清单综合症”。
“所谓清单综合症”,是指在脑海中列出一张清单,认为一个完全符合清单的人就是完美伴侣。
她解释说:
“很多单身人士倾向于把一些表面的条件列入清单,比如身高、外貌和体型。然而,身高是1.71米还是1.8米,与是否会成为一个好的伴侣没有任何关联。”
过于享受单身生活
林笑岏说:
“对一些单身人士来说,说自己想保持单身可能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如果我们得不到自己不想要的,伤害相对会小得多,但如果我们渴望某物却无法得到,那种失落感就会更深刻。”
然而,如果你对外宣称自己宁愿单身,也会大大降低遇到合适伴侣的可能性。
情感导师Shabana认为,不是人们在“选择”保持单身,而是难以找到真正契合的伴侣。这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缺乏安全感而需要依恋,以及在约会和关系中有许多误导性信息有关。
例如,回避型依恋者会排斥亲密关系,而焦虑型依恋者则爱得过快,可能会选择不健康的伴侣。
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可以帮助揭示你在约会中遇到困难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更成功地开启感情之路。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回避型依恋者更不愿意约会或寻找伴侣。他们不喜欢表达情感和亲密(或者对表达感到不适),有时甚至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自己的关系。而且,一个人单身时间越久,特别是对于具有回避型倾向的人来说,就越难与他人建立关系。
Shabana解释说,“将就”这个词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安,而对回避型依恋者来说,“将就”本身就自带一种隐藏焦虑,担心自己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失了什么或错过什么人。
然而,焦虑型依恋者在长期单身后反而不会有同样的挣扎。他们通常更倾向于尽快安定下来并结婚,因为他们认为,不结婚是在浪费时间。
太多目标要实现了
沈耀发说:
“另一种情况则是,有些人认为,自己必须累积充足的资源,才有足够信心迈向人生的另一阶段,否则将来会碰到很多挑战。我碰到不少同辈屡次推迟结婚生子的目标,因为他们认为还没有累积足够的储蓄或资源。”
27岁的理财电子简报平台HustleVenture创办人钟智雄,刚在两年前创业,目前还没有成家立业的打算。他认为,很多年轻人和他一样,觉得用了好些年念书,应该先享受生活和开展事业的成果。
“对我们的长辈来说,他们可能在读完中学或理工学院后,工作四五年,就开始与心仪的对象组织家庭。如今,我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拉长了,男生完成大学教育约25岁至26岁,女生则大概是23岁至24岁。我觉得,很多Z世代的年轻人觉得应该先为自己而活,以及先做好理财规划,然后才安定下来结婚生子。”
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是选择单身还是追求稳定的伴侣关系,这些都应以个人的幸福和满足为前提。
也许答案并不在于“为什么单着”,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向对的人敞开心扉,迎接一段可能改变人生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