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单身人士选择不约会的原因有很多种,崇尚只拍拖不结婚的人也越来越多。
愿意约会的单身者,相信多数会使用交友软体找对象,但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这些人当中,不少人碰到的是另一种现象:
Ghosting(无故消失)。
先为蚁粉简单讲解一下:“Ghosting”是现代英式俚语,指的不是灵异事件,而是恋爱中其中一方突然消失,无预警地切断与另一方的任何联系,从此人间蒸发。
换句话说,“主动消失”的一方就是在放人鸽子,而“被消失”的那一方只能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默默地接受被人无端“抛弃”的现实。
如果双方已约会一段时间,“被消失”者或许会疯狂尝试联系对方,但所有努力最终仍石沉大海,两人的关系也就此告终。
女性“放生”对象的概率比男性高
近日,一项本地调查就以此为方向,探查狮城男女在恋爱时,“放飞机”或被“放生”的概率有多高。
这项调查由交友软体Bumble展开,调查对象是本地的1001名千禧一代(millenials,1981年至1996年出生者)及Z世代(1997年后出生者)。
结果显示:
每五名新加坡单身人士中,就有三人“放生”对方,或曾被人“放生”。
有趣的是,调查指出,相较于男性,女性“无故断绝关系”的概率明显更高,背后的原因包括约会对象的某些言行让她们反感。
调查也进一步揭露,57%的受访者坦言曾突然消失,而61%的受访者则表示自己曾是“受害者”。
曾突然消失的单身者之所以会以这样的方式处理关系,有三大理由:
- 觉得与对方没有感觉(即“不来电”)(56%)
- 忙于其他事物(43%)
- 避免结束关系时和对方尴尬的对话(37%)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句话,准确地形容了曾被放生的单身人士。
他们表示,有过一次类似经验之后,就对约会觉得更灰心,更没自信,对约会对象也多了一份戒心。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除了比男性更可能“放生”对象,在“被放生”后,还是比男性更快甩开阴影,“满血复活”。
换句话说,被放生的男性比女性更可能在下次谈恋爱时缺乏自信。
较多97后认为“无预警消失”不妥当
出乎意料的是,在两个接受调查的群体之间,反而是年纪较长的Z世代思想比较“开明”,更能接受“无预警消失”。
调查显示,65%受访者不认为“放生”对象是结束关系的合适方法,其中以Z世代的“反放生”立场更强烈,有69%认为这种方式并不适当。
此外,比起Z世代(51%),千禧一代(60%)更有可能会因为跟对方没有感觉而人间蒸发。
同理可证,38%的千禧一代受访者自认“突然消失”是普遍现象,比Z世代来得高(20%)。
“再见=再也不见”是无可避免的事?
这项调查没有表明受访者的恋爱经验,因此我们无法确认受访者的恋爱经验,如何影响他们对无预警放生的看法。
但红蚂蚁认为,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搞消失”或“被消失”是难以避免的事。
尤其当市场上有好几个交友应用任君挑选,单身人士轻轻在手机屏幕上刷一刷,就能“阅人无数”,并快速淘汰看不上眼的对象,一些人在交友时可能不自觉地以貌取人。
诚然,一些单身者在使用这些应用时,是希望找到能长相厮守的另一半。
但如果不巧对方的态度没那么认真,“无预警放生”就是可能出现的结局之一。
有人因为看不上眼或懒得正式告别,索性人间蒸发,快速找寻下一个恋爱“目标”,困在这个无止尽找对象的迴圈里;也有人因为“被消失”,对“约会”二字的定义越来越懵懂,也对找对象这件事的兴趣开始递减。
“搞消失”或“被消失”,实则有可能造成“两败俱伤”,某程度上也是速食恋爱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