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不离手的时代,智能手机制造商每年都会将产品推陈出新吸引顾客购买,科技巨头苹果9月22日推出的最新iPhone 15不出所料,如同往年吸引数百人在乌节路漏夜排队。
新加坡去年的智能手机普及率逼近94%,没有手机的日子要怎么过,年轻一代恐怕难以想象。
在手机问世之前,许多人的“通讯救星”是公共电话。但到了现在,每10人中就有超过9人拥有手机,新加坡还有公共电话吗?
信不信由你,这道问题的答案是:有!
多数设在一房二房式组屋区
一名读者日前投函《联合早报》说,他以为本地的公共电话已不复存在,没想到在一座二房式组屋楼下发现了一台投币式公共电话,让他很惊喜。
2017年的一组数据显示,新加坡仅剩约2000台公共电话。
今年初,资讯媒体发展局在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指出,新加坡仍保留200台公共电话,而都是由两大电信公司新电信与星和经营。
换言之,公共电话的数量在五年内跌了约九成,需求锐减的主因就是几乎人人都拥有手机。
尽管如此,资媒局发言人说,新电信和星和必须继续提供公共电话,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取基本的电话服务。
至于公共电话的受众群有哪些人,从它们的所在位置就能大略明白。
遍布全岛的200台公共电话,其中150台设在年长者较多的一房式和两房式组屋区,为没有手机的年长居民提供便利。
此外,新电信2020年起也把所有公共电话转为免费使用,星和则象征式收费,拨打本地电话每三分钟只收1角。
这个安排不但方便年长人士,也惠及部分离乡背井的客工。
上述《联合早报》读者在信函中写道,新加坡客工的比率逐年上升,一些来自贫困国家的客工可能没能力买手机,付不起手机月费。
他说:
“公共电话对于这些客工还是很有用的,至少能让他们联络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
他认为,公共电话仍有需求,可惜它们已不常见。他因此吁请当局在租赁组屋、客工宿舍、医院和诊疗所等地点安装多几台公共电话,方便有需要人士。
80、90年代是“鼎盛时期”
回顾本地公共电话的进化史,其全盛期相信是在80及90年代。
60年代初,新加坡约有250个投币式公共电话。到了70年代末,国家发展部实施计划,要让公共电话的密度翻倍,从每公里7个增至14个。
当时,最主要的考量是用户申请住家电话线的等候时间过长,因此提供公共电话的电信业者,得在每座组屋底层安装至少一台电话。
迈入80年代,公共电话服务为电信业者带来可观的收入。1987年,电信公司通过公共电话赚取了2040万新元,利润隔年增至2400万新元,创下新高。
1985年,新加坡首次出现插卡电话(cardphone)。业者之所以会推出这款新型公共电话,与当时尝试走向“无现金付费”不无关系。
业者察觉,投币式电话投入市场几十年后,开始出现维修和可靠性的问题,有些甚至遭到破坏,其中的硬币也被偷窃。预付卡因此被视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80年代末,插卡电话成功推行几年后,邮局、电信公司店面、以及莱佛士坊等使用率较高的地方安装了多台电话。
插卡电话热度不减,有趣的是,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繁忙地区霸占电话(call hogging),这些地方都会同时安装投币式和插卡电话两种公共电话,后者只能拨打国际电话,以免公众用它们来“煲电话粥”。
就这样,投币式电话和插卡电话共存着。1999年的一组数据显示,当年单是新电信在全岛就设有2万个公共电话,这个数字到了2000年以后开始减少。
公共电话不只曾是新加坡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带动了电话卡风潮,其设计琳琅满目,包括新加坡的景色、文化、食物等。
电话卡早期只有2元、5元和10元的面值(denomination),后来才推出20元及50元电话卡。
极具特色的时代印记
说到新加坡的公共电话,其中一个最具特色的就是这款橘色电话,名为Coinafon。
1971年,新加坡电话局(新电信前身)引进了首个Coinafon,一般能在杂货店或咖啡店找得到。
它最初的设计为旋转式按键(rotary dial),1984年才有按钮和数字显示,让用户能检查他们按下的号码是否正确。
时隔多年,这款公共电话已经越来越少见。
想要细看这款电话,倒是可以到新加坡博物院一趟,因为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它已“晋升”为馆藏。
红蚂蚁还在网购平台上发现有人出售它,虽然未必能使用,但用来做摆设品,也能为家中增添一些复古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