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负责经营国泰大厦的国泰机构宣布,这个位于乌节一带的购物商场将于8月底暂时关闭,展开约一年半的装修工程。
8月18日,国泰大厦管理层就在大厦外放置一份告示,说维修工程已在进行中,大厦明年会以全新面貌再次登场。
这个历史悠久的大楼,承载着许多人的记忆,也见证了新加坡80多年来的变迁。
拥有几项“第一”
国泰大厦于1939年开幕,建筑工程由国泰机构创办人陆佑夫人和儿子陆运涛资助,总建筑成本为100万元。
大厦除了设有1300个座位的戏院,后方还有一座16层楼高的大楼,其中有一家酒店。1941年,这个16层楼大楼落成后,里头也有32间公寓,陆佑母子俩就住在顶楼单位。
当年,国泰大厦是全马来亚最高的建筑,比起当时也刚落成的最高法院高出约15米。
与此同时,国泰戏院是新加坡首个配备空调的戏院,也是首个放映美国和英国电影的戏院。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国泰戏院就放映影片,为英国筹集战争所需的资金。
战时的避难所,日据期间成为日军宣传总部
1942年,日本入侵新加坡。国泰大厦是新加坡当时最坚固的建筑之一,因此在日军空袭开始时,用作平民避难所。
同年2月15日,日军要求英军在国泰大厦上方张挂白旗和日本国旗10分钟,象征英军向日军投降。
在日军占领新加坡的三年零八个月,日军政府也在大厦内成立广播电台和宣传办公室。
国泰戏院仍会播放影片,但改名为“大东亚剧院”(Greater East Asian Theatre),放映的是亲日本的宣传影片。
日军时不时还会在大厦外,公开展示抢劫犯和罪犯被砍下的头颅,警告人们不得犯法。
战争结束后,国泰大厦成为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的总部和工作室。
1945年9月,大厦的戏院重新开放,餐厅三年后也再次营业,但直到1949年2月,英国政府才正式撤离,把管理权归还给国泰机构。
李光耀曾在楼内办公
日军占用国泰大厦之时,其中一名员工竟是后来成为新加坡第一任总理的李光耀先生。
新加坡当时是日本新闻及杂志的区域发行中心,而宣传通讯总部就设在国泰大厦,主要发行两个刊物——《昭南时报》和中文版的《昭南日报》。
1943年,李光耀加入日本“报道部”(即日本新闻宣传部),担任英文编辑,主要职责是处理同盟国通讯社发出的电讯。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写道,电报会以摩斯密码的形式发出,间中会被马来无线电操作员拦截,而他必须拼凑电报所要传达的信息。
他说:
“我需要像玩文字游戏一样,根据(电报的)上下文来破译,并填入缺失的部分。之后,电报会从国泰大厦的最顶楼发送至最底层,经过一番编辑后再广播。”
编辑的工作时间也不容易适应,不是从晚上7点工作至凌晨12点,就是从凌晨12点工作至早上9点。
但工作时间还不是这份工作最大的困难,而是来自被日本宪兵队监视的心理压力,他们会随时逮捕任何可疑人物。
李光耀从事编辑工作15个月后辞职,打算带着家人到马来亚某个较偏僻的乡村,远离战火。
不料,他辞职后发现自己仍被宪兵队监视,所幸这类行为两个月后就停止了。
不是第一次整修
翻阅历史,国泰大厦曾两次进行整修。
60年代至90年代,大厦进行了各种重建工程。
酒店也在1970年12月正式停业,部分空间随后改造成办公楼。
国泰戏院也在1991年改建为设有三个映厅的国泰影城(Cathay Cineplex)。
到了2000年,国泰机构宣布将耗资1亿元重新打造国泰大厦。
整修计划获得市区重建局批准前,当时的国家古迹保存局确认国泰大厦为一个有可能被列为国家古迹的地标。这是因为国泰大厦拥有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栋建筑内曾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2003年,大厦正式被列为国家古迹。
2006年,国泰大厦重建后开幕,除了有新建的购物商场,还有一家拥有八个映厅的戏院。
大厦充满20世纪“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的建筑正侧面获得保留,其余部分则由新建筑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