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有一系列至今无解的问题,学者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找到答案,只能锲而不舍地研究下去。
政治上,也有一些棘手的问题,眼下可能没有真正的解决方案,只能一直紧盯着,不让问题失控,直到解决方案出现。在新加坡,组屋或许便是其一。
从公共住房政策的角度来看,新加坡八成以上的家庭住在政府组屋,其中九成屋主拥有自己的组屋,的确是骄人的数字。
但从组屋的具体功能来看,又是另一番面貌了。
我们从近五年来被建屋局强制收回的组屋说起。
建屋局7月24日发布文告说,在过去五年里对大约800名违规屋主采取行动,其中约330人罚款高达5万元,约70人因严重违规而组屋被强制收回。
媒体引述的案例包括:
一对夫妇买了预购组屋后没有入住,而是住在女方家长的有地住宅。过了最低居住年限后,他们以“空屋”为卖点试图出售,遭公众举报;
屋主买了一间三房式转售组屋后,向建屋局申请出租一间卧房,结果不但租出了整间组屋,还根本没在组屋里住过(根据建屋局条例,出租卧房时,屋主和授权居住者必须继续住在组屋里);
一名男子与妻子购买组屋后,在还没达到最低居住年限之前,违例与父亲以受托名义购买一个私人住宅,并指定未成年的儿子为受益人。尽管建屋局多次提醒,男子仍拒绝采纳任何方案,当局最终强制收回男子的组屋单位。
也难怪建屋局要在文告中重申:组屋主要是作为屋主居住用途。
言下之意,就是:
别把组屋当成你的摇钱树!
以上是违法的案例,市场上还有一些卖家仗着自己的组屋条件优越,开出高价等待愿者上钩。
以近日创下转售价新高的女皇镇五房式组屋为例,这个单位位于45楼,面积111平方米,剩余屋契96年,小贩中心和地铁站近在咫尺。
屋主原先开价183万8000元出售,最终虽然“仅”以172万5888元易手,却仍比之前的纪录高出14万元。
先别以为这是买家“笨笨”上钩的结果,受访分析师透露,具备类似条件的私宅要价大约300万,比成交价高出将近一倍。
这样看来,173万元的组屋反而显得划算了。
私宅价格高企,“高不成,低不就”的买家只好转战转售组屋市场,促成了百万组屋交易。
百万组屋到底是不是个问题?当局说,这些交易只占组屋价格的极少数,房地产公司也公布研究报告中的具体数字:百万组屋交易只占今年上半年所有交易的3.2%。
数字上或许不是问题,观感上却是问题,否则政治领导和有关当局也不必三不五时出面提醒大家这些交易只是极少数,大家更应该关注是房价的整体走势。
组屋成为摇钱树,既可说是由于新加坡经济繁荣,带动地价、房价和人们的购买力一同升高,也可说是组屋“身兼多职”的结果:既是新加坡人的安乐窝,也是套现的工具、退休的资产。
当局自然也没有放任不管,除了提供大笔津贴,帮助首次购屋的年轻夫妇,还加快兴建预购组屋,以期满足购屋需求,缓和房价涨势。
这些虽然看似治标不治本,但问题的根源若是千丝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如何治本可能还是一道无解题。
当然,无解题未必永远无解,可能是时机尚未成熟,催生解决方案的因素还没到位,也可能是找到答案的智多星还没出现。
只是,数学和物理容得下无解题,政治对无解题又有多大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