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在狮城又吃香 能否成为孩子向长辈学简易方言的契机?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19:39
方言在狮城又变得吃香
今年4月底于亚洲文明博物馆举办的“有影无?新加坡日常的福建元素”研讨会邀请双明凤闽剧团呈献演出。(联合早报)

有影有迹

华族方言不再是洪水猛兽?

它在新加坡有卷土重来之势,曽几何时在年轻人当中也吃起香来?

大学校园里面已经把学习方言端上课堂,看来的确有这方面的需求,而且是学生自发学方言,还参与推广,“有影无”?

《联合早报》6月9日星期刊的实况报道“有影有迹”,学习方言的新风气已经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吹进了校园和社会上。

早报专题报道
(联合早报)

从报道中引述的一些语言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反应来看,他们倒是乐见其成,一点也不担心这对新加坡的双语学习会有什么影响。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助理主任(中文系)胡月宝副教授认为,这个现象很自然,反映一些年轻人的寻根心态。

“但双语教育发展50年后,社会上主要使用的语言基本上已稳定,大家以英文英语为主,兼用一些母语,从人口普查数据来看,相信这已不会逆转了。我们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同中存异,大部分人说双语,各族群继续保留自己的语言特色。”

语言学者从社会上的语言发展角度来看“同中存异”有其逻辑,但这是否加剧新加坡人什么语言都讲不好的问题?

@yitinggoyt pls hire me and @stylobin ♬ original sound - hokkien girl 🇸🇬

年轻一代学习方言,从报道所引述的例子来看,他们学习方言不完全因为要用方言跟阿婆阿公沟通,而是一种兴趣,而这种兴趣可能只是一时兴起,几分种热度。

@jazliyanaparis.24 系咩”色”呢?##cantonese##烂gag##lamejokes##dialect##粤语搞笑 ♬ original sound - jazliyanaparis

语言必须有一个有利的环境才能流行起来,方言只能在特定圈子特定场合偶尔出来发挥一下,如社团的内部会议,一些周年庆典。

现在不用看数据,谁都知道,华语并没有取代方言成为华族家庭的用语,反而是英语成了新加坡人的家庭用语,马来族和印度族家庭也是如此。

把方言当作华语运动的障碍,早已是过时的看法,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的流行稀释了华语作为华族家庭用语的必要性。而讲英语是政治正确的,即使政府看到华族家庭放弃方言拥抱英语,也不会有任何批评,因为精英阶层的家庭,普遍是英语家庭,华语就像是外来语。

牛车水地铁站
在新加坡某些有较多年长人士出入的地铁站,除了英语和华语之外,也能听到以福建话及广东话循环播放“请紧握扶手”的信息,提醒公众在使用电动扶梯时注意安全,墙上也贴上了相关告示。图为牛车水地铁站。(联合早报)

连本来英语就只是皮毛的老人家,在家中也不得不用不三不四的所谓“英语”跟孙儿辈沟通,政府也只能听而由之,不便阻止老少在家中讲英语。

所以,新一代新加坡人的英语从小就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他们在Singlish的环境中长大,想要讲好英语很难。

故事人兼导演张宏睿以一个”另类现实”,提醒人们体恤只说方言而与现今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也鼓励年轻人尽可能认识和学习方言,珍惜与祖父母相处的时间。

要体恤只说方言的老人家困境,年轻家长就不要勉强老人家用他们简单的英语单词跟年幼孩子讲话。他们不讲华语,就用方言也好。而且孩子从老人家学来的简单方言,怎样也不会对学校中的华文华语学习构成威胁。

多讲华语,少说方言
1979年9月7日,第一届推广华语运动在新加坡大会堂举行开幕礼,建国总理李光耀在主持开幕仪式时致辞,吁请华族社群多讲华语,少讲方言。(联合早报)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年轻一代突然对方言有兴趣,也可能引发他们对提高华文水平的热忱。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族群流行的方言,不外是福建话、潮州话、广东话、客家话、海南话等等中国南方语言。这些方言中保留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词汇,有些词汇比今天的华语词汇还更加典雅。

比如闽南语里形容好看的男人说是yan tao,书面字为“缘投”,就是说一个男人给人一看就生出一种“投缘”的感觉,让人喜欢接近。可惜如今能说流利方言的人也不一定认识方言背后的书面语。

今天的年轻人有兴趣学习方言,我们无须过虑,如果他们能从学习中多了解许多日常用语的词汇来源,那就更有意义。

所以,讲方言,老人家也可以去“读册”(福建话 takchek,读书的意思)复习一下,从方言多认识一些他们淡忘了的汉字,这也是值得鼓励的,给新加坡人用于终身学习的技能培训补助,不知可否用来“读册”?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