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冇得顶、无马走!
放心,红蚂蚁不是在胡言乱语,只是把三个来源不同,但意思相同的词汇串在一起而已。
“太棒了”相信不需解释,“冇得顶”源自粤语,“无马走”则是福建话词汇。
后者近日在《联合早报》交流站引起了一些讨论。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吴俊刚日前致函《联合早报》,质疑“无马走”这个福建方言词为什么出现在新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和南洋女中联合举办的“全国华文大比拼”比赛。
他也认为,“华文大比拼应该老老实实比拼华文,不必为了刻意凸显新加坡华文或华语的“特色”,而加入这类生僻的方言题。”
从吴俊刚的投函看来,“全国华文大比拼”用“无马走”出题,引出两个问题:
- “华文”比赛是否需要包括方言词;
- “无马走”这句话似乎不够普及,不是很多人认识。
《联合早报》在同一天刊登了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青少年受众工作群总编辑陈能端的回应。陈能端指出:
“华文华语是以中国北方官话为基础的普通话离开中国后,华人社群在居住地使用的语言。它的词汇,加入了在地惯常使用的方言,以及与其他族群语言融合后的所谓‘外来词’。”
结合两人的论点来看,或许我们该问的问题是:“华文”出现方言词汇,能不能接受?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一种语言吸纳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是相当常见的现象,被吸纳的词汇有时甚至不加以翻译就列入权威词典。
“加油”的英语直译“add oil”就在2018年列入《牛津英语词典》,词条也列出“加油”的汉语拼音“jia you”和粤语拼音“ga yau”。
《南华早报》2018年的报道指出,收录在《牛津英语词典》的粤语外来词还包括“char siu(叉烧)”、“sandwich class(夹心层)”等。
201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则在“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这一部分收录了239个英语缩略词,如NBA(美国全国篮球协会,通常也指该协会主办的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和GDP(国内生产总值)等。
词典吸收新词汇自然有其过程,不是编辑说了算。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网站,任何词汇必须先出现在词典的“观察列表”词库,还必须累积一段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使用量,才交由词典编辑鉴定其出处、词义和发音等资料,才能列入词典。
以“add oil”为例,《牛津英语词典》就列出这个词汇出现在印刷媒介上几个最早的例子,其中包括一本1964年的英语著作,和《海峡时报》1980年7月25日的一篇报道,距离该词典收录“add oil”有相当长的时间。
《现代汉语词典》方面,则有学者根据其第七版的新增词语,归纳出其中的四大依据:规范性、系统性、普遍性和生命力。
“普遍性”和“生命力”两项原则,与《牛津英语词典》收词原则可说是相同的。
但在学者看来,某个词汇列入权威词典,未必代表这个词汇就具备了正当性。
香港浸信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黄良喜2018年接受《南华早报》访问时指出,词汇收录在某一部字典里,不过记录了该词汇的存在,语言真正的权威性和正当性,还必须由这个语言的使用者来决定。
在个人层面上,即使在规定必须使用某种语言的正式场合中,如果有哪个外语词汇能更精准、更简练地表达我们想传达的意思,我们多半也不会回避使用它,前提是要加以解释。
举个例子:新加坡上班族起早摸黑赶搭公共交通,在职场折腾了一天,下班后又得挤巴士挤地铁,还要及时回复工作相关的手机简讯,除了一句“显”之外,还有什么词汇可以更确切、更简短地传达这种郁闷与疲惫兼具的感受?
“全国华文大比拼”就介于两者之间,规格虽不如编纂权威字典,但也不能全凭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经验和直觉,出题除了需要依据,还必须考虑比赛的目的和参赛者的能力。
在这个情况下,“无马走”之所以未必“无马走”,红蚂蚁猜测,或许它就输在“年资”太浅,对一些人来说目前还不够普及。陈能端提出的都是近两三年的例子,吴俊刚也表示从未听过这个说法,都折射出这点。
但任何有生命力的语言一旦与其他语言和文化交融,自然衍生出新的词汇,其实也不必为这些外来词设下“固打”。
更何况,词汇能否为人所接受,乃至其生命力,最终还必须由该语言的使用者来决定。
如果“太棒了”只能以“太好了”或类似的词汇来表达,少了“无马走”和“冇得顶”,会不会显得单调了些,不知蚁粉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