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不久前获选为健康长寿的“蓝色地带”(Blue Zone),但要新加坡人长期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单靠免费体检等预防医疗服务是不足够的。
卫生部长王乙康上个月在新加坡经济政策论坛上宣布:
为实现“蓝色地带3.0”的目标,让健康习惯发展为新的规范和生活方式,政府正考虑按个人生活方式适当与否,来区分终身健保计划的保费多寡。
2015年推出的终身健保(MediShield Life)是一项全民医疗保险计划,让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到公共医院接受津贴治疗时,负担得起基本费用。保户不必申请就会自动纳入计划,而且终身受保。
终身健保的保费是由独立于政府的专业精算师,根据各年龄层的健康风险制定的。
卫生部数据显示:
从2016年至2019年,终身健保收取的保费总值75亿新元,其中44亿元来自保户,31亿元来自政府提供的各类保费津贴和援助。
目前,患严重疾病的人在受保的首10年必须支付多30%的保费,因为他们长期就医的概率较高,保险也会赔付更多。
若按照同样的逻辑,那些生活不健康(少运动、爱抽烟、爱喝酒)的人,晚年患病的概率肯定比普通人高,他们是不是也应该一开始就支付更高的保费?
保险业者也会“挑客”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担任健康干预和政策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的黄慧琳副教授提醒:
“概念看似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可能很棘手。”
她在今天(11月23日)刊登于《海峡时报》的文章中解释,终身健保采取的是全国分担风险(risk-pooling)的机制。所有新加坡人不论健康与否,都必须支付保费,为有医疗需求者提供充足资源。
目前按年龄层区分保费的做法,可避免出现“代际交叉津贴”的情况,即年轻人为年长者“买单”,变相承受人口老龄化的经济负担。
黄慧琳指出,如果保险业者允许生活不健康的人购买更多保险以“未雨绸缪”,不健康保户的人数将不成正比,导致保费飙升。
相反的,一些保险业者也可能根据健康行为来“挑选”保户,例如为参加低风险运动的人提供“注册奖金”,以避免扩大受保范围。
不是每个人都会“据实以报”
更重要的是,健康行为要如何测量?
黄慧琳强调,运动和饮食都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指标。运动量可以用计步器等穿戴设备测量,但要监督饮食是否健康,还得靠保户主动上传三餐的照片,既耗时又不准确。
一些保户可能只选择上传健康食物的照片,或刻意省略零食和夜宵的照片。
此外,低收入家庭可能负担不起昂贵的低糖低钠健康食品,而选择便宜又方便的加工食品。难道要因为他们吃得不健康,而“惩罚”他们支付更高的保费吗?
黄慧琳建议,如果政府的目标是减低保户的整体健康风险,或可考虑另一个更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在保户完成若干次运动后,为他们提供健身房或游泳池的会员费折扣。
全国分担风险依然是关键
在红蚂蚁看来,“保费看人而定”的概念,其实跟汽车保险有点相似。如果司机安全驾驶,没有发生交通意外,隔年的车险就会比较便宜。
尽管其他国家已有实施类似政策的先例,例如有欧洲保险业者为每天步行超过一万步的保户提供更低的保费,但这类安排可大可小,可繁可简。
尤其当人们先天身体条件不同、后天口袋深浅不一,再加上高通胀与大环境的压力,更容易触及敏感的神经。
如果有先天疾病的人必须频繁求医,却得支付更高的保费,对他们也不公平。
随着政府和保险业者掌握更多数据,日后或有办法更细致地评估保户的生活方式,包括是否按时看诊。
但如何测量这些健康生活指标将会是一大挑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愿意使用相关的政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