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比起世界其他国家,新加坡人不仅长寿,预期健康寿命也是全球最高之一。
新加坡统计局网站的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去年,90岁及以上的居民有2万2942人,比起10年前的1万2821人,增加近八成。
100岁及以上的人瑞,则从10年前的约1000人,增至目前的约1500人。到了2030年,新加坡预计会有至少2000名人瑞。
新加坡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其实也不必过于悲观看待。
对美国畅销作家比特纳(Dan Buettner)来说,新加坡可是“老龄化的下一个前沿领域”(the next frontier of aging)。
新加坡不够自然有机?
比特纳过去20年环游世界,寻找世界上长寿人民最多、活得最健康快乐的地区,并把这些地区称为:
“蓝色地带”(blue zones)。
已获选为“蓝色地带”的五个地区是:
- 日本的冲绳岛(Okinawa):拥有全球最高的女性人瑞比例,她们吃大量的豆类食品,天天练太极。
- 意大利的撒丁尼亚岛(Sardinia):拥有全球最高的男性人瑞比例,他们生活在山区,每天步行至少8公里。
- 希腊的伊卡利亚岛(Ikaria):人民习惯每天小睡,地中海饮食包括橄榄油、谷类、马铃薯和自家种植的蔬菜。
- 哥斯达黎加的尼科亚半岛(Nicoya):饮食以豆类、瓜类和玉米为基础,人民直到老年还在从事体力劳动。
- 美国加州的洛马琳达(Loma Linda):人民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生活在关系紧密的社区。
这五个地区还有一个共同点:
气候全年温暖、土地面积小、地理位置偏僻但靠近海边。
时隔15年,比特纳终于找到他心目中的第六个“蓝色地带”——新加坡。
原来比特纳早在2005年就到访过新加坡,当时他还是《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
比特纳接受《财富》杂志访问时说,他在分析新加坡过去数十年的健康数据后发现,其他五个“蓝色地带”的长寿指标都源于历史、文化和传统,新加坡却是由多年来实施的政策改变而形成。
“新加坡是一个经改造和设计的蓝色地带,不像其他五个地区那样自然有机地形成。新加坡的政策通过鼓励人民步行、购买健康食品以及促进代际交流,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天天步行 别说“不行”
比特纳观察到,新加坡的人行道设有遮盖和绿色空间,除了为居民遮挡阳光,看起来也美观。
“全国各处都设置了行人指示牌,驾车人士也会主动让路。民众即使在热闹的市区步行也非常安全,不知不觉就能每天走2万步。”
保健促进局推出的“全国健步大挑战”(National Steps Challenge)也让民众在每日累计5000步数后,可以用“健康积分”来兑换餐馆和商店的购物券。
另一个让比特纳刮目相看的,就是新加坡的医疗设施。
他把新加坡某家医院形容为“豪华度假村”,设有户外空间和餐馆,让社区里的民众可以聚在一起交流和上课。
(怎么不说是哪家医院?红蚂蚁也想去见识见识……)
比特纳说,为了延长年长者的健康寿命,让他们晚年免受慢性疾病折腾,这家医院也定期派遣护士到社区,为民众进行免费体检,推荐健康食品。
相信比特纳指的应该是着重预防护理的“健康SG”计划吧?
从今年7月起,患有慢性疾病的60岁及以上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可报名加入健康SG计划,固定看同一名全科医生定期体检,以及制定专属的保健护理计划。
李显龙总理在发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说时宣布,政府将推出“乐龄SG”计划,与健康SG计划相辅相成,打造一个适合年长者生活的环境。
李总理说,乐龄岁月要过得好,不单要预防疾病,身心都要安康。
“新加坡有许多独居年长者面对与社会脱节的风险,孤独感是威胁年长者身心健康的最大因素。”
不再让你孤单
比特纳认为,新加坡的建筑本身就是“孤独的解药”。
据他观察,住在组屋的民众常常在巴刹与小贩闲话家常,或在小贩中心与其他食客“拼桌”,巧遇老朋友或结交新朋友的机会自然会增加。
他以海军部村庄(Kampung Admiralty)为例说,护老设施就设在托儿所旁边,还有社区菜园和室内公园等方便居民互动的空间,有别于美国“助长孤独和久坐”的生活环境。
比特纳指出,如果新加坡人选择购买靠近年迈父母住家的组屋,还可以申请近居购屋津贴,有助于促进年长者与儿孙的感情。
不过,红蚂蚁倒是觉得比特纳忽略了一点。
不是每个年长者都与亲人同住,有的独居老人无亲无故,在家悄然离世却没人及时发现。
即使有义工定期上门探访,一些老人也宁可窝在家“与世隔绝”,不愿与街坊邻居打交道。
面对少子化问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孤独死”恐怕还是一道难解的习题。
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去年为本地首个健康长寿中心主持开幕时说,在发达国家出生的儿童,未来活到100岁可能成为新常态。
不过,比长寿更重要的是活得健康、活跃和有意义。
“健康长寿能确保多活的岁月是恩惠,不受疾病和经济负担折磨。”
应对基本生活需求的硬件设施,新加坡都具备了。但更重要的软件和心件,可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设计”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