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independent)”这个词汇对你来说,是什么意思?
新加坡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在国防、外交和贸易等方面都得靠自己。
孩子到了21岁,从法律角度来说算是独立了,不再需要父母代他们做出各种决定。虽然吃住还可能靠父母,但已经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新加坡民选总统候选人必须独立,又是什么意思?
那就要看你听哪一位候选人的了,因为三位候选人对于“独立”这个概念,好像有不同的解读。
如果以新加坡人最出名的law by law(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解读的话,那根据新加坡宪法,新加坡民选总统在获提名为候选人当天,不能属于任何政党,也就是说,必须是无党派(non-partisan)。
如果从这个简单的定义来看,那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前首席投资官黄国松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就肯定是“独立”无疑了。
黄国松在公共服务任职长达45年,尽管他接受媒体访问时曾强调必须将公共服务和担任政治职务区分开来,在一些人眼中,难免还是体制中人,虽无党派,但是否真正独立,立刻又遭质疑。
黄国松竞选以来就一直把自己标榜为“真正的无党派候选人”,在今晚(8月30日)的第二段竞选广播中还左右开弓,直接点出他的两名对手中,“其中一人不过在一个月前才从政府与执政党请辞竞选总统,另一人则有反对党领袖为他助选。”
巧合的是,前国务资政尚达曼在竞选广播中直接回应了自己是否独立这点。
他重申自己一贯的立场,强调自己的动机向来与政治党派无关:
“如果说我属于哪个党派,那我就属于为拥有较少(资源)的新加坡人争取更多机会和支援的那一派,帮助他们提升自己,同时提升我们整体的士气。”
尚达曼从政20余年,之前的20年又在公共服务任职,要摆脱“政府人”的形象恐怕更难。
或许因此,他一开始竞选就强调自己坚持独立思想。
“独立”至此已经有了这些不同定义,还可能变出第三个吗?可以!
本届总统选举另一候选人、职总英康前总裁陈钦亮一开始竞选就挂起了“独立候选人”的称号。
问题是,他所谓的“独立”,很快就让人揣测,是不是“独立于政府和执政党”的意思。
原因很简单:陈如斯(新加坡民主党党员)、林鼎(人民之声秘书长)、和陈清木(新加坡前进党主席)这些反对党大佬们个个都挺身而出,为他助选。
有趣的是,陈如斯和陈清木在2011年的总统大选都是陈钦亮的竞选对手,套陈清木的一句话,现在却是“有着共同理想的同志(comrades)”,希望我国能有一位独立的总统。
更奇妙的是,坊间一度出现印有“一张选票,三位总统”、为总统候选人陈钦亮助选的竞选贴纸。
选举局在星期三(8月30日)回复媒体询问时说,当局向陈钦亮的首席竞选代理查询,后者表示相关贴纸并非出自陈钦亮的竞选团队,团队也没有授权任何人这么做。
但这张贴纸要传达的讯息是买一送二,还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陈钦亮与另外两位反对党领袖的联系相信已不言而喻。
当然,与反对党领袖来往密切本身没什么错,但这算不算独立,见仁见智。
“独立”的定义这么难以捉摸,要怎么从中找出可比性,还真有点难度。
平心而论,党籍也不是候选人能不能成为一位好总统的唯一指标。选民需要评价的,远不止候选人是否“独立”。
问题是,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有多少选民只是凭着亲戚朋友转发的一两条短视频,还是零星的媒体报道,就选出心目中的民选总统?
在这样的情况下,候选人围绕着“独立”的不同解读各说各话,恐怕只会把大家搞得团团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