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每天似乎都有某座建筑被拆除,转个弯又看到新的建筑拔地而起。
我国政治领袖常说的一句话是:“建设新加坡是一项无休止的工作(We are never done building Singapore)。”
从政治领导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更像是一种譬喻,但在一般人眼里,新加坡的实体环境确是如此。
最新一栋即将搬迁的公共建筑,是位于裕廊东的裕廊区域图书馆。
市区重建局已在上月14日在网站上发布通告,拟议在最新的2019年发展总蓝图中,把裕廊区域图书馆坐落的地段,发展成一个在一楼设有商店的住宅项目。
消息一传出,网民纷纷表示惋惜。有人表示自己学生时代的记忆又有一部分要就此消失、有人慨叹繁忙热闹的裕廊东即将失去唯一的“静土”,甚至有人质问:新加坡的公寓还不够多吗?
当然,这并不代表裕廊区域图书馆就此走入历史。首先,国家图书馆在回复媒体询问时就说,已经在制定替代图书馆的计划,日后会公布详情。
其次,裕廊区域图书馆也可能像近年来搬迁的图书馆一样,迁移到购物中心、镇中心或靠近交通枢纽的地点,方便人们前往。
这些搬迁过的图书馆包括入驻纳福坊(Northpoint)的义顺图书馆和搬迁到怡丰城(VivoCity)后改名为港湾图书馆的红山图书馆。这些新的图书馆装潢现代、藏书丰富,从人流量来看也颇受公众青睐。
问题是,人毕竟是情感的动物,这些新的图书馆即使无可挑剔,还是无法取代承载着人们的记忆的旧图书馆。就如以下网民所提到:
“裕廊东这座图书馆30多年前就是我儿时必去的地方。我求学时,在那里和同学一起完成专题作业,周末还会在那里巧遇同学,包括我的中学科学老师。我也在那里和朋友一同准备‘O’水准会考。图书馆开幕那天,我也在场。现在图书馆要拆了,我觉得好可惜......那里勾起我的许多童年回忆。”
更何况一些面临拆除的建筑,其实也不是太旧。裕廊区域图书馆就于1988年8月1日正式开幕,距离今天不过30多年。
新加坡的面积仅700多平方公里,在土地规划方面需要平衡各方需求,难免顺得哥来失嫂意,可以理解。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毕竟还是需要实体事物来维系,一个人眼中破旧不堪的建筑物,可能隐藏着另一个人的欢笑和泪水。
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能通过口述历史和各种数码科技等方式保存记忆,但通过荧幕看到的,会不会比带着质感和温度的现实世界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勾起回忆,着实有待商榷。
裕廊区域图书馆即将搬迁所激起的反应,也体现了新加坡在土地规划方面所面对的矛盾,也就是在善用每一寸土地,和保留人们情感纽带之间的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