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29日开始,新加坡的新生儿电子版出生证不再显示父母的籍贯。
若不是《联合早报》报道,国人还被蒙在鼓里。
说句公道话,有关当局不可能刻意隐瞒,而是没把这当一回事,以为这不过是行政上的一个小改革,没有必要特地昭告天下。
经过报章的揭发,人们从疑惑不解转为愤怒,而作出大致一样的解读,以为政府已经认为华族的籍贯不再重要了,“我们是新加坡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新加坡人的身份和籍贯背景有冲突吗?
网上的不满声音,针对的是政府缺乏敏感,在没有咨询华人群体,尤其是新加坡华族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以及各大华族社团的意见之下,便任凭公务员“假厉害”。电子版出生证竟容不下“籍贯”一栏,显示公务员本身对待籍贯问题不予重视。
在新做法之下,政府电子资料系统中仍会输入新生儿父母的籍贯资料,人们可通过电子政府密码查看。尽管如此,不爽的人还是有理由不爽。关键就在于,籍贯被当作可有可无。
既然是数码化,多“籍贯”一栏,会增添行政上的麻烦吗?民间和网上骂了好几天,还未见当局给予答复。
籍贯不再重要,让人解读出一个信息是,华族社团也已逐渐失去其时代意义。
新加坡原本就是一个移民社会,各种族老祖宗从来处来,带来了自己的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给新加坡提供了丰富文化养分。
新加坡正举国欢腾,庆祝建国57周年,此时此刻更应该缅怀各族祖先筚路蓝缕,从开埠到建国过程中所付出的血与汗。
祖先的付出累积了今日新加坡人的精神资源,华族对籍贯的重视,是由于南来的各族群先辈都能基于乡情而团结各自群体。
新加坡建国的一项成就就是化解了独立之前各不同方言族群的矛盾和分裂,籍贯提升为一种精神的感召,不论是闽南人、潮州人、广府人、海南人、福州人、兴化人既珍惜自己的地缘关系,也不忘彼此在这个小岛国上的共同命运。
不同籍贯的族群彼此尊重,并非理所当然的。
地缘、血缘的关系是华族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不同社团之所以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必定有其生存的道理。
政府部门行政上的一个小小举动,惹怒了不少人,伤了不少人的心,不能视之为情绪化表现。
新加坡还在不断吸引新移民,这使得本地华族社群的籍贯更加多元化。
早期南来的华族移民主要来自华东一带,以福建、广东和海南为主。现在来自四川、河北、河南、东北甚至内蒙古的人都有,北方口音的普通话已经成为本地华语的一部分。
来自中国大陆或是欧美的华人,籍贯问题也是很复杂。中国人离开自己的出生地,到不同省市读书工作很平常,他们的下一代在不同地方出世,因此,籍贯意识比较薄弱,但要追究起老祖宗的时候,父亲的籍贯身份成了唯一线索。
所以,华人无论在什么地方,碰到相同籍贯背景的人都会增添一种亲切感。一个河南人在福建出生长大,不会讲河南方言,但会讲闽南话,论起祖籍时,还是会说自己是河南人。
籍贯身份的无形力量就是那么奇妙,我国的行政官员不可小觑。
电子版出生证不列籍贯一栏,兹事体大,当局不能听而不闻,否则今后新加坡人对籍贯的意义都搞不清楚,被人问起时,还以为自己小时候在大巴窑,或在后港,或在芽笼长大就是大巴窑人、后港人或是芽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