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遴选本地去年最为轰动的体育新闻,我国羽球健将骆建佑赢得新加坡史上首个羽毛球世界冠军肯定榜上有名。
但激情散去后,一件略显尴尬的事成了舆论的最新焦点:
赢得世界羽球锦标赛这项重量级比赛的骆建佑,并未收获分文奖金。
两大因素:
一方面,在国际羽球赛事中,作为两大最高殿堂的奥运会及世锦赛,恰好是唯二不设任何奖金的比赛。
另一方面,世锦赛并未列在新加坡奥林匹克理事会的大赛奖金计划内。
上述奖金计划只为奥运会、亚运会、共运会及东运会获奖牌的选手提供现金奖励。这就导致骆建佑无法从政府手上,领取半毛奖金。
两大因素叠加,形成了小骆贵为世界冠军却“零奖金”的不相称局面。
难怪那些为他叫屈的本地商人与热心人士,会以鼓励骆建佑的名义,展开众筹募款行动。
例如,较早前珍宝餐饮集团(Jumbo Group)总裁兼执行董事黄建铭等五位本地商界人士为其筹集了5万新元。
本地商人,同时也是新加坡羽毛球总会管理委员会成员的曾卫,也以个人身份在网上发起众筹,截至今天(6日)为止已获得656位捐赠者响应,筹得近15万新元。
我国体育赛事奖励环节有待改进
但民间和商界越是热心,就越显得有关当局在体育赛事奖励环节上欠缺周全。这么一大笔“非官方”奖励,即使交到骆建佑手中,他拿或不拿都很尴尬。
为何如此重要的国际赛事,未列入我国奥理会或其他相关计划的奖励当中?
对羽球发烧友而言,奥运会和世锦赛都毋庸置疑属于至高殿堂。历史悠久的汤姆斯杯和尤伯杯,则分别是男女团体赛的最高荣誉。
马国羽球传奇李宗伟之所以被冠上“无冕之王”的悲情称号,即是因为其职业生涯始终与奥运会金牌及世锦赛冠军擦肩而过。
单是上面这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骆建佑此次摘下的世锦赛男单冠军头衔有多弥足珍贵,是含金量十足的荣耀。
一般民众对世锦赛的重要性一无所知尚且情有可原。但专责体育项目的新加坡羽总、奥理会及体育理事会等单位,过去难道不曾察觉到奖励制度独缺世锦赛,是一种重大缺失吗?
同理,只有奥运会、亚运会、共运会及东运会这四项综合运动赛事被列入国家奖励计划,是否意味着,哪天新加坡足球国家队果真拿下至今遥不可及的世界杯冠军,也将陷入一样零奖金的局面?
骆建佑的奖金得靠民间自发张罗,和其他国家的羽球选手载誉而归后获得丰厚奖励的现象相比,相形见绌。
李宗伟和台湾球后戴资颖都是球坛有名的“千年老二”,不曾在奥运、世锦赛等大赛摘冠。但他们的政府依旧不吝于提供价值不菲的奖励,使他们得以无后顾之忧,追寻运动生涯的最高荣耀。
除了官方奖励,他国优秀羽球选手获得的商业赞助也非本地选手所能企及。
例如,李宗伟及戴资颖都因为高知名度而获得不少代言商品的机会。
印度女单选手辛杜也是不得不提的例子。
在还未摘下2019年世锦赛女单冠军前,她于2016年拿下的奥运银牌就足以使其功成名就,商业赞助接踵而来,甚至一举在2018年全球女性运动员收入排行榜中高居第七位。
必须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人口基数众多,加上热衷羽球运动的民众也不在少数,球员因表现佳随之而来的商业价值,自然水到渠成。
但在运动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羽球也是最近才热起来的新加坡,商界为本地运动员提供赞助及代言收入的商业动机,未必能与他国相比。
正因如此,政府当局必须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若不适当介入提供奖励,恐怕将导致本地优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即使与他国选手相当,也不免陷入同工不同酬,综合收入不及对方的窘境。
此次骆建佑成为世界冠军却没有奖金的尴尬局面,就是一记醒钟。
目前为止,除了民间众筹,羽总会长廖振兴也宣称正与商家接洽中。据《海峡时报》报道,相关数额可能高达一百万新元。
此次民间和商界热心为骆建佑筹措奖励金,估计不会,也不应成为常态。
骆建佑一举夺冠,能否促使当局检讨未将世锦赛列入奖励计划的做法,乃至扩大检讨各项体育项目的奖励制度,让本地选手的好表现能得到适得其所的奖励?在一片质疑声中,政府有必要进一步表态。
只针对四大综合赛事提供奖励是制度使然,但过度遵循“law by law”,是否局限了当局的想像,抹杀了本地运动员追求更好表现的诱因,亦值得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