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不是真的要与病毒共存,只是不想与寂寞共处

更新:
2021年10月01日 12:50
牛车水大厦重开后,十几个大叔聚集喝酒开讲,甚至有一桌七个人

口号跟限制重叠交错

“与病毒共存”是今时今日的主流说法,意思是冠病病毒赶不走也压不住了,只好跟它一起生活。

可能是政府宣传太成功了,每天在报纸上电视上都看到这几个字,这句口号,连七八十岁的大叔大婶都朗朗上口,而且都明白政府的意思,就是我们要走一条开放的道路,不要再把国人关在家里阻断病毒,而是成功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使国人都具有免疫力,高度减低重症风险,就可以正常生活,也让经济活动得到喘气的空间。

最近本地病例增加得那么厉害,一些地方比较少人走动,但是很多场所还是人潮不断,一些老旧组屋区还是处处可见年长居民聚集在一起,拉下口罩高谈阔论,或者喝酒听歌。

大叔聚集喝酒开讲
(新明日报)

《新明日报》日前一则新闻就报道,牛车水大厦重开后,十几个大叔聚集喝酒开讲,甚至有一桌七个人。

记者上前询问,有一个大叔更理直气壮表示:

“我们要跟病毒共存!”

看到新闻,我其实很赞赏这位大叔。真的。“与病毒共存”是我们现在的抗疫方针、路线,天天宣传的口号,当然会成为人民的口头禅,所以脱口而出,再自然不过。

不过回头再想想,又觉得大叔好像有点在讽刺什么。这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都没有什么社交距离,大声讲话的时候不戴口罩,这是违反现在的防疫措施的。

大叔们一定觉得,既然要与病毒共存,就应该让大家把身子抛出来,跟以前一样生活、吹牛、唱歌喝酒、争吵欢笑,才能发挥共存的意义嘛。

后巷下棋博弈
原本在牛车水广场的棋摊,在牛车水大厦暴发感染群后转移至丁加奴街巷口。(联合晚报)

但事实上政策还是有不少限制。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答案是,口号跟限制重叠交错,基层民众感到混淆、剪不断理还乱,或者干脆不想去分辨清楚,当然,最可能的是:不耐烦了!

本来“共存”是最终目标,但是现在的疫情显然还不到可以完全实践的时候。

而且最近这阵子,随着死亡病例持续攀升,让人看清楚本地社会的情绪,其实还无法接受这样“大规模”的灾难——这可能是二战之后新加坡在单一灾难中死亡数目最惨重的,比去年病例大爆发的骨痛热症的死亡病例多出太多,也超越了沙斯疫情。

基层不少年长者疫情之前的生活本来也没什么惊奇惊喜,最大乐趣也就是上面那些活动,还有去投注站做出贡献。然而两年来,断断续续的限制,让大家失去这仅有或者少许的欢聚乐趣,因而对于所谓染病的危险,也干脆不大要理会。

年长者出门
年长者外出买菜。(联合早报)

所幸,专门处理乐龄人士福祉的护联中心,昨天终于出面强烈呼吁60岁以上的老人家在未来四个星期不要出门。因为最近的死亡病例中,年长者的比例都偏高。

这样的呼吁其实是迈向“与病毒共存”的路上很需要的。

虽然本地疫苗接种率非常高,死亡病例的百分比与其他国家比起来也没有特别高,但本地人对于死亡这件事还是看得比西方人重很多。这是政策制定时必须考虑的。也就是在“共存”之前,要有个阶段强烈呼吁(因为不打算继续太多限制)比较脆弱的群体减少外出,减低染疫的风险,等待疫情缓和。

就像过去甘榜淹水,雨停后,大人都会让小孩先留在家里,把污泥处理一下才让脆弱的孩子出去玩。现在身体健康欠佳的老人家,就是幼儿般脆弱的状况。

其实,因为堂食等活动继续,有多少老人家是被外出回家的孩子孙子所传染,也不清楚。所以在家里也已经有风险,如果老人家再继续外出,在人群中交换飞沫,就难免危险加倍了。

希望几个星期后,疫情可以缓和下来。不过更希望这几个星期,电视电台等娱乐设施,可以有更好的节目把老人家留在家里,避免“无聊”“孤单”继续成为基层民众出门的推动力。

他们不是真的要与病毒共存,只是不想与寂寞共处。

寂寞的年长者
(新明日报)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