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真把新冠疫情当作伤风感冒,大伙就不必胆战心惊,防疫之路也不必停停走走。
实际上,政府和民众都还未跨过一道心理障碍。
病例的飙升,民众看得胆战心惊,骂声不断,而政府眼见民众害怕,自己也怕了起来,害怕损害官民关系,这加上担心医疗体系不胜负荷,结果,在清零和共存之间,政府显得摇摆不定。
政府“与病毒共存”的策略,根据的是科学的理念:
当大多数人都打了疫苗,即使病例大增,病重和死亡案例也不高,只要勤做检验,继续戴好口罩,保持适当距离,我们就可一步步地开放。
可惜的是,这个科学理念,很快就碰撞到现实困难,变成有理说不清,还面对两大心理障碍。
一大心理障碍是:一般流行性感冒,也有病重和死亡的案例,只是数目极低,政府也从未发布。我们不知道,也从未关注过;很多人以为感冒不会致命,对新冠的死亡案例,少了一种心理的准备。
另一层心理障碍是,去年在欧美多国,疫情失控死者数十万,新增病例每天数万起。近几个月,接种疫苗带来实效,新增病例骤然下降,每天数万到数千,众人都说是一大改善,胜利在望,开放随之。
新加坡的情况不同。
去年追求清零,在九牛二虎之力下,新增病例零零星星。而现在,在开放之际,新增病例从近乎清零到数千起,人们直觉是:我们失控了,失败了。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抗疫成功,现在反受其害。
一些有识之士劝说,人民慌,政府不该跟着慌,应该坚持逐步开放,只要重病者没大增。可是,这谈何容易。民主政治下,领导必须忧人民所忧。
此外,好些市民发觉,领导抗疫的部长似乎意见不一致,一位主张开放,一位主张收紧,结果,底层民众听得很乱。
近日来,西方媒体彭博社还写了文章分析,绘声绘影地说行动党领导层罕见出现分歧,两位部长各说各话,不像李光耀时代领导众口一致。
这一分歧,影响深远,可能有损第四代领导团队的和谐。
其实,防疫之战难有完美策略,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摸索,也显得举棋不定。
同样是金融中心的香港,跟新加坡面对同样的困境:不知该不该放弃清零政策,改以采取“共存”的策略。
两种策略都有利弊。譬如,金融中心依赖各地专才自由往返,少了这个方便,金融业务难以全力恢复。
《香港01》资讯网站就有一篇文章说:
“除了鼓励市民打针或透过严谨的社交封锁和隔离措施,还有其他方法推动‘清零’吗?各地政府又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及方针去面对变种病毒及顽固不灵的反科学民众?我们是否只能‘躺平’?还是另有出路?”
是否另有出路?各国政府都没标准答案。
唯有盼望仙丹灵药早点出现,一劳永逸解除人们对病毒的疑虑,扫除人们心理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