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女性不婚现象,并非“社会问题”

更新:
2021年07月02日 22:15
越来越多新加坡大龄女性选择单身

理性分析,温情理解

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女性未婚或不婚,对现代社会意味着什么?

最新涉及15万户家庭的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年龄介于40至49岁的新加坡高等教育女性,有18.7%单身,同龄层教育程度一样的未婚男性,则只有12.3%单身。

数字不骗人,这群女性在2010年仅占8.7%,短短十年春秋催生出更多不婚族,增至18.7%。这相等于十年前,每十位高等教育女性,只有一人未婚,而今每五人当中就有一位选择不婚——几乎左邻右舍,转个身,抬个头都会碰到一位未婚的有大学文凭的老大姑娘。

更有趣的是,这头是大姑娘们貌似“嫁不出去”,那一头却有更多低教育程度的男士(21.1%)娶不到老婆,于是跨国婚姻应运而生。

热门的“老婆源”包括邻近的印尼、越南和中国。跨国婚介所业务也一枝独秀。“寻求外援”本来就属天性,无可厚非,天经地义。

20210322 cover.jpg
部分嫁给本地男子的外籍配偶面临家庭冲突等困境。(示意图)

在本地本族盼不到佳期的女性也不甘示弱,毫无眷恋的“外嫁“异族异域者可说有增无减,导致“不爱本地郎”时不时成为坊间话题。

今年2月发布的《2020年人口简报》显示,2019年共有1727名新加坡女性嫁给非本国居民,比十年前2009年多了52%。

数据是生冷的,生活是真实的,欲望更是火热的。

无须当女性不婚族是“社会问题“

大龄高等教育女性不婚的现象,其实就是现代社会自然演化的过程而已,一切都理所当然。思维上,根本无须当女性不婚族是“社会问题“,强被冠上“择偶要求高”,“爱挑剔”等莫名奇妙的骂名。

此言一出肯定惹来非议,试问万一老大姑娘通通不婚不育,繁衍人类品种的重责大任要交给谁?

人口老化、少子化的家庭和社会结构,乃至未来人类岌岌可危,遭逢灭绝难道不该让她们买单?

20210702-women singapore 02.jpg
(海峡时报)

既然是社会现象,我们应该理性分析,温情理解,也许还能悟出现象背后的真实面相,以及未来社会面对的真正挑战。

讨论之前,我们不妨将她们等同于高薪;即使不是高薪,高学历起码能担保她们不缺工作,经济上独立,在生活中不欠人、不求人。

她们此时也应该独立于原生家庭,不管是否还住在一起,总有家人作为情感的后盾。社交生活也少不了忠心的知己良朋,能分享喜怒哀乐,还可以小资的满足各种从平价到昂贵的爱兴趣好,以及每年随心所欲的出国遨游。

女性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自由和权力

首先,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绝对没有回头路。此乃人类社会进步,男女同步学习、同等机遇、在职场获均等对待的一大成就和空前跃进。如今我们看似理所当然的学习机会,即使在数十年前,在我们新加坡还是遥不可及,纯属妄想而已。

今年年满八旬的家母就是其一。

她家中三男三女六兄妹,外婆一个人赚钱,她说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妈妈是最小的女儿,下有一个弟弟,渴望读书的她总是梦想外婆忽然富裕起来,多增一个名额,可以穿上校服去上学。结果她还是失望了,这也成为此生的遗憾。

我也访问过一个年龄和妈妈相仿的女士。她居住乡村,村长父亲很富裕,思想却贫瘠,宁愿女儿割猪草、喂鸡养鸭,也坚持不让她继续升学。

即使女儿小学成绩优异,校长苦苦央求,愿意负责学费,老爷子也坚持要她留在家等待嫁人。她也说:此生遗憾,还加上痛心。那么多年过去她丝毫不能原谅她的父亲

因此女性今天终于(我强调是“终于”)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自由和权力,这可是酝酿了数千年的历程:从最早农耕社会演化到工业革命后,女性渐渐摆脱不平等家庭和社会地位,逐渐参与和贡献社会,以及汇聚近百年对于平等待遇的不懈争取。

20210702-SG women.jpg
(海峡时报)

这项工程在世界上其他贫困国家还在进行,还在锤炼中。

有了前人的争取,女性才能摆脱数千年传统社会和陈腐观念的桎枯,松绑压抑女性的种种枷锁。

如果这一切都只是拨乱反正,导正之前历史对女性的不公和欺凌,那不婚的一部分女性就是其中一个结果而已,干嘛大惊小怪?

何不看到单身女性作为社会人的贡献?

我们该做的难道不是增强两性重新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寻求理性的对话,深度的理解并共谋最大的幸福?

尤其是女性都在进步了,男性也应该给予理解,也应并驾齐驱吧?有了良好的教育,这些女性有更大的空间去谋求更大和更纯粹的幸福。

拥有更好条件的前提下,她们肯定拥有更多的选择,能过得比我们母亲辈更有质量的幸福和快乐,也更富足;而不是妥协于家庭“必须结婚“的压力,臣服于社会的期盼和目光。

于是我们应该有底气和腰板挺直的决定婚或不婚,选择不屈就于貌似“还可以”,“没有更好的了,就他了吧!”的所谓结婚对象、以及拒绝“凑活过日子”的理直气壮。

我们何不从中看到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成就,认可她们作为社会人所付出的贡献?

20210702-CBD.jpg
新加坡中央商业区。(海峡时报)

而不是因为看到她们不婚不育,即使头顶博士头衔,即使高官厚禄,即使单身也快乐自在,也会被投以可笑的怜悯眼神,被认为:

“可惜了,怎么就没结婚呢?!”

“什么都好,就是缺一个家。”

这样的评价,等于抹杀一个女性为生命所作出的所有努力。

一个女性,单身或已婚都一样拥有诠释自己生命的自由和权力。幸福不幸福,只有她们自己最清楚,与人何干。

当然,未来单身族群日增,老来没有孩子奉养和照顾,这是单身族面对的真实挑战和“单身快乐“的代价。

不管男女,他们都肩负更大的责任为老年退休生活提早铺陈更完整的规划,包括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安排和准备。

更何况这些未来的需要都可能是潜在的商机,包括保健、医疗服务、共同居住环境领域,以服务年迈的女性单身一族。

我们何不换个角度去接受新的社会现象,然后共同思量、积极对话和解决可能衍生的挑战?

五个老大姑娘中,还有四个快乐成家

从社会和政策层面,五个老大姑娘当中,还有四个快快乐乐的组成家庭(当然其中一小部分铁定离婚收场),结婚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不是?她们会如父母和社会所愿,生育报国、儿女成群、子孙满堂。

与其操心不结婚的那个老Y头(oh please, leave them/us alone!!),念叨她们“难搞“、”要求高“,(她们肯定可以独立生活所以才没有将就成家的急迫感,外人的操心是多余的),何不把精力和资源放在鼓励和帮助已婚的其他四名女性生育更多的孩子?在不牺牲女性事业的前提下,帮助她们把家给撑起来,孕育更多的未来栋梁?

十年后会是怎样的光景?

我来掐指一算啊,到了2030年,高等教育老大姑娘(40-49岁)不婚人数可能会提高至30%,每三人有一个不婚不育,然后代孕母亲行业被迫合法化。

当然也有可能物极必反。在政府有力兼英明的“亲家庭“政策推动下,让爱满盈空间,让家庭温暖召唤每个寂寞的心灵诶!不婚数字不增不减,愿意结婚的人依然维持在大多数,成为幸福的大多数。

而单身的少数也一样的幸福,过着富足和圆满的单身生活。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