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很寂寞” 外籍新娘嫁低收入本地郎的辛酸

更新:
2021年03月23日 14:31
“嫁来新加坡我感到很寂寞” 外籍新娘嫁低收入本地郎的辛酸

没有收入、不能出门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新加坡女性情定外国郎,不过在本地的跨国婚姻当中,新加坡男子娶外国女子的比率还是占大宗。

根据新加坡《2020年人口简报》,2019年结婚的2万2165对新人当中,就有4426对是本地男子与外国女子的结合,平均每五对新人当中,就有一对是这样的婚姻。

这些远渡重洋,嫁到新加坡的外籍新娘,却不一定从此过上他们原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20210322 wedding.jpg
有4426名外籍女子在2019年嫁给了本地郎。(示意图)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西蒂(38岁,化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原本在家乡担任酒店接待员的她,邂逅了到当地渡假,大她十岁的新加坡籍丈夫,两人经过仅仅三个月的远距离恋爱后便火速订婚,但这份速食爱情在婚后却让西蒂被迫吞下了许多苦涩。

《海峡时报》报道,刚嫁到本地时,西蒂有一段时间被迫足不出户,只能在家中照顾他们的四个小孩。

“我觉得他担心我在这里交到新朋友,我感到非常寂寞。”

没有财务自主能力更让西蒂感到无助,连买个小东西都得跟她丈夫开口要钱让她“感觉自己像个小孩”。

“有一次我只是跟他拿五块钱来买辣椒煮饭,结果他说没钱。我很生气,因为他有钱买马票,却没钱买辣椒。”

这些外籍新娘的失语状态在本地并不罕见。

由国大家庭与人口研究中心主任杨李唯君教授和博士生Shuya Lu撰写的一份题为《新加坡跨国家庭面临的挑战》(Challenges Faced by Cross-national Families in Singapore)的研究报告指出,本地家庭出现的冲突程度与家庭收入有关系,其中外籍新娘嫁给本地郎的家庭冲突程度最为严重。

该研究在2018至2019年间访问了3121位新加坡母亲,她们的小孩都在6岁或以下。

研究发现,这些家庭中有18%跟西蒂一样,是外籍妻子和本地丈夫的结合。外籍妻子的国籍则以中国(26%)、马来西亚(25%)、越南(14%)、印尼(11%)和菲律宾(7%)这五个国家居多。

这些跨国婚姻家庭有下列几种特征:

  1. 新加坡籍丈夫的学历较低,他们之中有三分之一只有中学或以下学历。相较之下,夫妻都是新加坡出生的家庭中,只有五分之一的家庭有这种情况;
  2. 夫妻的年龄差距达平均七岁,非跨国婚姻家庭则平均只差三岁;
  3. 平均家庭月收入只有1709元,夫妻都在新加坡出生的家庭平均月收入则为2611元,外籍丈夫和新加坡妻子的平均家庭月收入高达3062元;
  4. 跨国婚姻家庭的冲突程度最高。

外籍配偶多数嫁给低收入新加坡男子的状况,导致她们更易遭遇家庭暴力和婚姻问题。

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跨国夫妻在结婚前认识及相处的时间不长,致使他们无法充份了解彼此。

另一个原因,则是嫁给本地男子的外籍配偶来到本地后,对自身权益一无所知,同时移民的身份也让她们无法取得完善的保护和社会福利。

曾撰有外籍新娘相关研究文献,并登上《哈佛法律与性别期刊》的本地律师Amanda Chong表示,许多外籍新娘都是基于“经济策略”而嫁给本地男子。

“她们觉得新加坡男子能提供她们和孩子比原本国家更多的机会。”

外籍配偶必须仰赖她们的丈夫在经济上给予资助,同时作为赞助者(sponsor)为她们申请长期探访证(LTVP)。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婚姻中受到粗暴对待,她们也会选择隐忍,因为害怕一旦离婚丈夫就会取消她们的长期探访证,导致她们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小孩。

事实上,移民与关卡局强调,国人不能在未经外籍配偶同意下,单方面取消后者的长期探访证。然而,在婚姻中处于弱势的外籍配偶大多数并不知道这项规定。

20210322 divorce.jpg
一些外籍配偶因担心离婚后再也见不到小孩而选择隐忍。(新明日报)

如何改善外籍新娘的处境?

要确保这些外籍新娘摆脱在婚姻中的不对等关系,让她们能在本地工作赚取收入是其中一个办法。

政府在2018年12月开始简化长期探访证(LTVP)或长期探访附加准证(LTVP+)持有者投入职场的程序,外籍配偶只须要申请“事先批准同意书”(Pre-approved Letter of Consent )即可开始寻找工作,她们的就职也不会影响到雇主的外国客工配额。

西蒂在本地的生活,正是从她开始担任清洁工的工作后才渐入佳境。

她表示,她的丈夫一开始非常抗拒让她出外工作,但最终还是妥协了。而她每月超过1000元的收入也可以帮补家用。

“我很开心,因为我总算能自己赚钱了,这样我就可以把钱花在自己和孩子身上。我还存了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

另一方面,工作也让西蒂交到更多朋友。

20210322ltvp.jpg
政府从2018年开始简化长期探访证持有者在本地工作的流程。(联合晚报)

此外,为了协助这些跨国夫妻更好地开展他们的婚姻家庭,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从2014年开始推出两小时的婚前预备课程(MPP),以及时长8小时的婚姻辅助计划(MSP)。

相关课程除了为跨国伴侣在本地生活提供建议,也帮助来自不同背景的两人互相了解,跨越文化上的差异,更好地彼此适应和融入。

20210322 msp.jpg
婚姻辅助计划协助跨国夫妻跨越文化上的差异,进一步了解彼此(Project Family)

本地飞跃家庭服务中心亦有开办教授外籍配偶英语和华语的课程,同时透过让外籍配偶彼此媒合成为同侪(buddy)的方式,让这些外籍新娘能获得更多情感上和实务上的支持。

然而,除了这些援助,一些本地社工和非政府组织认为我国政府还能做得更多,例如为持有长期探访证的外籍配偶提供更多医疗津贴。

妇女行动及研究协会(AWARE)的倡导与研究主管莎莉·辛戈兰(Shailey Hingorani)则建议,外籍配偶获取本地居民身份的程序必须进一步完善。

“外籍配偶拿到本地永久居留权和公民权的过程应更加透明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以确保承诺成为新加坡一份子的她们能享有更多权利。”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