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长堤两岸景观大不同

更新:
2020年08月11日 17:49
新柔长堤

彼岸各族人民都看得很清楚

55年前,新加坡被踢出了马来西亚,罪名是李光耀提倡“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

马来半岛的马来政客因此认为李光耀是个危险人物,新加坡若继续留下来,对马来西亚的前途不利。

多年来,两岸有一个普遍看法认为,新加坡应该感激当年东姑阿都拉曼把李光耀劝走,新加坡另起炉灶才有今天。

20200811-tungku and LKY.jpg
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右)在出发飞英国谈商前,于1962年7月15日在巴耶利峇国际飞机场举行记者谈话会。左为新加坡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南洋商报)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今天应该感谢东姑。

李光耀生前也许也对他心怀感激,要不是东姑当年在吉隆坡提醒他有生命的危险,李光耀不会漏夜驱车赶回新加坡。

1989年12月11日李光耀特别去探访病重的东姑,两人阔别25年的重聚成为两岸政坛佳话。

20200811-1989 reunion.jpg
1989年12月11日,李光耀到马来西亚槟州与吉打州作八天私人访问,除了会见地方领导人,也在槟城同马国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叙旧。东姑隔年与世长辞,那次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联合早报)

新马两国相隔仅一道长堤,两国第一代政坛元老却难得相聚,反映出两岸的恩恩怨怨,好不容易待到纳吉上台才得以化解。

另一方面,李光耀一代的建国领袖心知肚明,当年马来西亚把新加坡请走只是一种策略,因为马国领袖看准没有了马来半岛的经济腹地,又缺乏天然资源的新加坡孤零零活不了多久,就会趴着回来,到时马国对新加坡就可以更加予取予求。

新加坡不甘看人脸色,而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两岸政治、经济、社会景观的差异迅速扩大。

20200811-singapore skyline pano.jpg
鸟瞰新加坡CBD​​​​中央商业区、滨海湾和摩天观景轮。(联合早报)

55年后的今天,新加坡各民族欢庆国庆的前夕,彼岸的马哈迪还在忙着筹组新政党,要代表马来人争取权益,就像是一个时代的嘲讽。

时间似乎凝固在今年高龄94岁的马哈迪身上。

在他22+2年的任相期间,马来人主义在马国政治和经济上根深蒂固,他给了马来人拐杖,马来民族在土著政策的护航下,造就了许多利益集团。

20200811-Mahathir father and son.jpg
马哈迪(右)与儿子慕克力。(法新社)

今天马国政治之乱,在于不同的马来利益集团的斗争,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哈迪在追求马来人的种族利益的目标上“终身不渝”的精神。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日前一篇评论《马新分家,回首55年心酸路》,作者陈芳龙开章明义说:

“新加坡7月10日完成全国大选,人民行动党继续执政;而海峡这边的国盟和希盟,却还在为政权的攻防缠斗不休!”

该文回顾了两国公平起跑,经过55年的竞争,两国在评估国力的各项指标上,已经天差地远。无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年均收入、贫富差距、货币汇率变化、国民幸福指数、人均寿命……大马全部嘡乎其后。

“新加坡一无所有,前途茫然,而大马物产丰饶,前景一片大好,只因为部分领导者贪污腐败,或者治国无能,55年后,换来今天大马百姓的心酸无奈。”

文中对两国分道扬镳后表现各异,差距越来越大的情景描述,相信彼岸的各族人民都看得很清楚。

20200811-KL.jpg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地标建筑物之一——国油双峰塔(KLCC)。(法新社)

各项数据对比之下的巨大反差,看在马国读者眼里是一大讽刺。从网上读者的留言的确可以感受到一阵心酸与无奈。

李光耀时代,新加坡的政治领导层经常在演说中,以“邻国”的反面例子来教育国人,颇叫邻国领导吃不消。现在的领导层则比较有敏感度,比较含蓄,与邻国的对比心照不宣。

新加坡今天有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挑战,冠病疫情给新加坡带来的困境更突显新加坡缺乏天然资源和经济腹地的弱势。

新加坡天生不足之处,永远是新加坡的软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才是新加坡生存的硬道理。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