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辩论:人人都自认专家 还应学习尊重专家

更新:
2018年08月10日 16:53
教育部长王乙康上周在国会发言。(互联网)

父子骑驴。

《易传·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实在大有学问。粗糙的理解,是变化乃事物的常态,且变化之中正负相生相克,所以单纯从任何事物的一端看待问题,必然失之偏颇。借用这个概念来观察当前关于教育的辩论,不无启发之处。

教育部长王乙康上周在国会回答议员提问时,重申了教育部“保底不封顶”的政策理念。这个理念应当说是正确的,当然在执行的层面,还是有不少细节可以改进,可是基本原则照顾到事物的两面,算是体现了难得的中庸之道。

议员对于教育课题的提问,反映了社会对于越来越显著的不平等现象的焦虑。大家以为,教育是应对问题的关键手段,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机会突破贫困的恶性循环,改善自己和家人的处境。

但是,由于中产阶级和以上的家庭,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源,所以他们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提升孩子的竞争能力,导致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教育竞争上还是很难突破,结果破坏了教育作为促进社会流动性的功能。

议员的建议林林总总,有些自相矛盾

因此,议员的建议和提问多集中在如何制造更平等的教育环境,减少低收入家庭孩子所面对的不公平竞争。这些建议包罗万象,包括要求名校保留学额给低收入家庭孩子、禁止富裕家庭的孩子补习、检讨可能让富裕家庭孩子走后门进入名校的直接收生计划、取消小六会考等等。

20180716 psle.jpg
回去学校领取小六会考成绩单,小小心灵负担肯定不轻,那毕竟是人生的一道坎。(联合早报)

不同议员所提的林林总总的建议,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比如检讨名校的直接收生计划,是为了避免让富裕家庭孩子能够通过家里投入庞大资源所培养的才艺(舞蹈、画画、音乐等),弥补考试成绩不足而成功进入名校。但是小六会考正是让贫穷家庭孩子凭成绩,与富裕家庭孩子竞争名校学额的办法,取消会考,其实可能开启更多走后门进入名校的机会。

不客气的说,这些都是不尊重教育专业的建议,虽然出发点都是好的。说到专业,教育部固然具备资格,但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难免有盲点。这就需要研究教育的学者勇于发言,可惜至今并没有看到类似的意见,反而是社会学者基于解决不平等问题,对教育专业越俎代庖。

我自己不是专家,所以不敢班门弄斧,只是从一个常人的立场,谈谈自己对辩论的想法。

不论家庭背景,让孩子发掘自己的天赋

任何制度都存在漏洞,任何有本事的人都喜欢钻漏洞,耍特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实,不能因为存在这些不公平的现象,就要去否定现有的做法。

20180716 students.jpg
改进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尽量增加有能力的孩子——不论其家庭背景——去发掘和发展自己的天赋。(联合早报)

我是支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的,因为我相信教育确实能为贫穷家庭的孩子创造出人头地的机会,同时也能为社会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所以我们改进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去防堵富裕家庭孩子走后门,钻漏洞,而是尽量增加有能力的孩子——不论其家庭背景——去发掘和发展自己的天赋。这就要采取更灵活的做法,保障条条大路通罗马,让不同禀赋的孩子都有机会出人头地。而我相信至今教育部所做的,正是朝这个正确的方向前进(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毫无批评之处,但是细节有待改进,方向却是应该肯定的)。

这个大方向的原则,其实和解决社会不平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强调个人的责任。议员的各种建议,背后都有一个不明言的假设:是外在的社会条件,导致贫穷家庭孩子无法公平竞争,摆脱贫穷。这就好比把贫穷家庭的贫穷,怪罪在社会对他们的剥削一样,却忽略了贫穷家庭贫穷的原因,或许在于他们没有肩负起个人责任。

学习毕竟是个人的事情

我当然不是说贫穷家庭的现状都是“罪有应得”,而是借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概念,提出事物凡是都有两面,不能简单说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贫穷家庭的孩子在教育上当然面对更多的挑战,比如没有父母亲的全力支持、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没能补习或掌握额外的才艺等等。这些都是教育部必须重视的细节,尤其是发现有天分的孩子时,更应该尽量扶持他们专心投入学习。可是学习毕竟是个人的事情,有志者事竟成,个人没有立志,再多的外在辅助也无济于事。

所以“不封顶”的理念,必须在细节上更注重发掘贫穷家庭有潜力的孩子,而不只是沦为让富裕家庭孩子继续不公平竞争的借口。

“保底”的做法,王乙康所罗列的数据,似乎已经大致说明问题,就是对成绩差的学生的人均投入,比成绩好的更多。这么做应该符合公平的精神,相信也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育部应该更有自信,与其让外行胡乱批评,应该鼓励真正的专家公开提出不同的意见,然后检讨自己是否存在政策盲点,哪里还可以改进。如果目的是为国家栽培更多人才,让有潜力的孩子能出人头地,那教育部应该抱持“闻过则喜”的心态,恐怕别人不提出能改善自己工作的建议。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促进社会流动性的目的。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