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有两项收购献议在新加坡掀起热议。
一个是德国保险公司安联(Allianz)有意收购新加坡英康保险的过半股权;另一个是私召车巨头Grab拟议收购得运德士(Trans-cab)的所有股权。
不同的是,前者尚未尘埃落定,后者却已付诸东流。
等你等到我心痛
早在去年7月,Grab就宣布通过旗下的私召车租赁公司GrabRentals,全面收购得运德士。
得运德士成立于2003年,目前是新加坡规模第三大的德士公司,旗下车队有超过2300辆德士和私召车。
在2013年入驻新加坡的Grab,则是狮城私召车市场的“龙头老大”,市场占有率超过50%,远高于第二名的Gojek(17.7%)。
Grab新加坡董事经理余伟腾说:
“提出收购是为了支持得运德士的数码转型,帮助德士司机接到更多工作,赚取更多收入;乘客也能更容易召到车。”
(不是说在商言商吗,这番说辞怎么让人觉得Grab的胸襟竟如此伟大?)
不过,这项收购计划必须先取得监管当局,也就是新加坡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简称“竞消委”)的批准。
原本预计去年第四季就会完成收购,不料却一拖再拖,直到昨天(7月25日)才正式宣布:收购计划告吹。
原因是:
竞消委评估后认为,这项收购献议可能违反竞争法,不仅会阻止得运德士的司机使用其他私召车平台,也会影响竞争对手拓展服务的能力。
若收购成功,司机可能要付更高的抽佣率,乘客的车费也可能更贵。
但做出这样的评估,为什么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这对买卖双方公平吗?
去年7月签署的收购协议,如今应该已经过期,买卖条件和价钱预计也需要重新磋商。
收到竞消委的评估结果后,Grab和得运德士原本可向竞消委提出陈情,但双方都决定撤回收购献议。
看来拖得太久,大家都累了。
得运德士创办人张建安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直言:
“我们做生意的,碰到好的价钱当然会考虑,但这个收购计划谈了那么久都没谈成,我觉得继续谈也是多余。”
没有永远的敌人
其实,这不是Grab第一次吃闭门羹了。
它在2018年收购另一家私召车业者Uber在东南亚的所有业务时,也被竞消委指违反竞争法,甚至祭出642万新元的罚款。
但这无阻Grab继续向其他规模较小的德士公司“招手”。
Grab原本也有意收购SMRT旗下的德士车队,只不过最终以“合作计划”收场:
SMRT车队利用Grab平台载客,Grab则可独家使用SMRT车队的管理及维修设施与技术。
有趣的是,SMRT旗下的腾越德士(Strides)后来却选择与宝威(Premier)德士合并,被视为德士市场的一大整合。
近年来,传统德士公司和私召车公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合并计划层出不穷。
规模较小的德士公司往往寄望与大公司合并,凭借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据更有利的市场地位。
不过,如果合并只是为了持续巩固市场地位,却没有提高竞争力,也是徒劳。
市场占上风 却没在赚钱
从司机和乘客的角度来看,德士和私召车的运营模式其实越来越相似。
自“点对点”载客服务监管框架从2020年10月落实至今,司机和乘客更倾向于使用电召应用来载客或打车,导致传统德士服务需求下降。
与私召车相比,德士相对缺乏灵活性,因为德士公司没那么容易扩大车队,而市场力量只会促使德士车队规模持续缩小。
Grab新加坡董事经理余伟腾原本认为,若Grab成功收购得运德士,将可达到“三赢”。
“得运德士车队的加入,将增加Grab平台的司机人数。通过Grab平台的技术,乘客和司机的配对将更快速、更可靠,进而提升司机的效率。”
不过,新加坡社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谢承宪告诉亚洲新闻台,虽然Grab在私召车市场占上风,也努力拓展服务,但这些年来都没在赚钱,因此只能通过其他商业手段增加司机人数。
看来Grab若想收购更多德士公司,与德士市场的“龙头老大”康福德高(ComfortDelGro)一较高下,还得先打好如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