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设法说服更多女性步入婚姻,新加坡的生育率才有救?
上述这句话看似废话,但对2023年整体生育率降至0.97历史低点的新加坡来说,却可能是挽救低生育率的关键。
因为新加坡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分析指出了这点:
近年来新加坡的婚内生育率是有所提高的,意即只要一对夫妻步入婚姻,他们生育的比率比过去还高。
换句话说,有开花就会结果,结了婚,生宝宝的机会就高一些。只要有办法说服单身人士步入婚姻,或许就有办法提高生育率。
2005年前后“风景”大不同
新加坡统计局的相关分析截取了我国两个阶段的整体生育率:
结果发现:
- 从1990年至2005年,新加坡整体生育率的下滑,更大程度是已婚女性生育率下滑,而非已婚女性占比(已婚女性占全体女性的比例)变少。换句话说,这时期本地男女结了婚却不愿意生小孩,才是生育率变低的主因,而非单身女性比例变多。
- 但到了2005年至2023年期间,新加坡整体生育率的下滑,却跟单身女性比例变多较有关系。这时期各年龄段的已婚女性生育率其实是些微增加的。换个说法就是,本地男女结婚后,较过去更有可能生小孩,但女性结婚比率减少,抵消了婚后生育率增加对整体生育率带来的刺激。
有关两个阶段的已婚女性生育率及已婚女性占比,可参考下列两个图表。
值得一提的是,25岁至29岁的已婚女性,在2005年占该年龄段所有女性的52.1%,意即有超过一半女性在该年龄段已经结婚。
但这个数字在2023年大幅滑落至29.2%。
早前国大有一项研究发现,我国在2001年开始推出的预购组屋(BTO)计划,可能鼓励更多年轻男女早婚,尤其一度大幅推升25岁到29岁女性的结婚率。
但看回2023年“惨淡”的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能说明,预购组屋带来的“催婚红利”不再。
如果2005年之后已婚女性占比多一点会怎样?
统计局透过模拟模型发现,若2023年本地已婚女性占比能维持在2005年水平,整体生育率可能从实际的0.97提高至1.43。
反之,若已婚女性生育率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整体生育率则可能下滑至0.86。
也就是说,在某个更多女性还愿意结婚的平行世界,新加坡的整体生育率可能还有1.43,虽然距离2.1的人口替代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但至少不至于像去年的0.97(这让新加坡正式加入生育率低于1.0的国家俱乐部!)那么悲催。
派钱催生是白费功夫?
再回头看看新加坡近几年的“催生”政策,不难发现,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都是所谓的“派钱催生”。
本地夫妻只要生下宝宝就能获得一定金额的育婴补贴,其他制度面的优惠还包括让在职父母享有更多的育婴假。
但统计局的分析指出了一个趋势:
不是已婚夫妇不生造成新加坡生育率低落,而是单身女性更多,才导致我国生育率一路雪崩。
各种生育补助或只有助于让已结婚的夫妻更放心生育,已婚女性生育率略微提高侧面印证了这点,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抵消更多女性选择单身所带来的冲击。
因此,了解单身女性为何不倾向结婚,对症下药,是接下来更重要的事。
为何单身女性不想结婚?
首先是社会大众的观念改变。
婚姻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许多人视为人生目标,若找不到契合的伴侣,那就宁缺毋滥。
其次,则恐怕还是得回归到老生常谈的两性平权,尤其是男女组成家庭后,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今年1月公布的一份调查研究发现,新加坡21岁至34岁女性相较同年龄段的男性,明显对婚姻和育儿更不感兴趣。
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卡尔帕娜(Kalpana Vignehsa)博士指出,她在进行研究后发现,女性之所以对婚姻和育儿兴致缺缺,是因为担心必须承担大部分的照护责任及其他家务。
“她们提到,她们曾眼睁睁看过她们的母亲们在全职工作的同时,因为还必须优先担负起所有有形无形的家庭责任而过劳……”
红蚂蚁认为接下来这句必须帮诸位男性同胞划个重点:
“而她们并不认为与她们同一年龄段的男性已准备好成为家中的平等伴侣。”
问题出在男士们身上?
根据国家人口及人才署2021年进行的结婚与生育调查,新加坡已婚女性仍比男性担负更多的家庭责任。
平均而言,女性在平日平均花约6小时照顾孩子,周末花10小时;相较之下,男性则只在平日花3.6小时,周末花7.7小时。
即使双薪家庭已是普遍趋势,女性担负家庭责任的时间仍比男性多。明明两个人都有全职工作,却有一人必须付出更多心力和时间,这确实难以谓之平等。
显然,让男女在家庭生活中的付出程度更公平一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单身女性对婚姻裹足不前,是因为对两性是否真正平等抱持质疑态度。这让她们没有足够把握在步入家庭后,不必为丈夫、为孩子、为家庭而牺牲自己的人生和理想。
无论是我国政府或新加坡社会,未来都有必要在政策和观念上,使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多付出”一些。
否则,再多所谓的“催生”法宝,可能也只是徒然。
而在挽救生育率和鼓励国人结婚的努力当中,最刺耳,却又无比真诚的一句建议或许就是:
男士们,别让自己成为婚姻里的猪队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