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问“想生几个”! 调查显示新加坡人较想生一个孩子

更新:
2024年03月11日 18:39
问“想不想生”可能更贴切

问“想不想生”可能更贴切

遇到新婚夫妇时,多半会祝福对方:“三年抱两”。

男女朋友拍拖时总会憧憬未来,问彼此:“以后想生几个孩子?”

但是这种问题或祝福,随着一份最新研究结果出炉,都显得不太合适了。

研究显示,新加坡人倒不是希望无儿无女,而是最多只想生一个孩子,若其他生活层面没获得满足,就不会想生超过二胎或更多。

超过2万2000名来自8个国家的人,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期间参与一项关于家庭观念的线上调查。

这些国家都是发展国家或城市,包括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挪威,美国和中国(城市人口)。

它们和新加坡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国家生育率“跌跌不休”,下降到空前水平。

参与调查的新加坡人约3500人,包括已婚和单身人士。

这项大型调查的本地部分由国大家庭与人口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杨李唯君教授负责,她也是这项调查的首席研究员。

杨李唯君告诉《海峡时报》,过去的研究调查都显示国人想生两个孩子,但这项调查却出乎意料地发现,新加坡人更想要一胎。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以前调查的问法是有疏漏的,因为我们只问受访者“你觉得生几个孩子最理想?” 这高估了人们实际想要几个孩子。”

新加坡在1972年至1987年推行类似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要求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孩子,这个想法跟随着国人好一段日子,大家潜意识里都认为“要生两个孩子,当然如果是一男一女,是最理想的。”

不过,我国的整体生育率早在1976年开始下降到2以下,自此也一蹶不振。

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及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2月28日在国会更透露,初步数据显示我国生育率整体下滑,去年的整体生育率仅为0.97,首次跌至1.0以下,代表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少过一个孩子。

的确,生育率再这样继续下跌,与其问他人要生几个孩子,倒不如问对方“想不想生孩子”,更为合适。

倾向生一个孩子并非我国独有

问“想不想生”可能更贴切
生育率低是全球所面对的问题。(ALAMY)

该调查要求受访者在考虑想要孩子数目时,同时考虑另外10个与理想家庭相关的因素:

  • 夫妻的婚姻状况
  • 子女数量
  • 家庭收入
  • 家庭在社区中是否受到尊重
  •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 与其他亲戚的沟通
  • 夫妻间的性别角色
  • 工作与生活平衡
  • 对孩子学业的期望
  • 给予孩子的财务支持

杨李唯君教授指出,这次的调查更为全面,参与者必须思考当中的取舍,因此给出的结果更为实际。

倾向只生一胎并非我国独有的结果,其他七国也出现类似情况。

这项研究虽没有询问受访者为何他们认为只生一个孩子是理想情况,杨李唯君教授认为,兼顾工作和抚养孩子的挑战,以及抚养孩子的高成本,都可能都是其中的原因。

“大家注重的是家庭关系的质量、生活水平,以及孩子的素质,而不是数量。”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公共政策助理教授陈宝玲(没有参与这项研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看法时指出:

“要鼓励更多家庭生育第二个或第三个孩子,需要让他们更放心,即使有了兄弟姐妹,也不会摊薄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时间和资源,影响他们的成长。”

不想生孩子的人,有一万个理由拒绝,要改变他们的想法很难,几乎跟让一个人改变宗教信仰一样难。

与其试图说服不想生的人,把精力放在想生的、或已经生了孩子的人,鼓励他们多生一些,也许更可行?

想生孩子的人当中,除了一些是天生就特别爱孩子,不少是因为生了第一个,就觉得应该要再生一个来陪伴孩子,或者担心另一个孩子长大了要独自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

另一些甚至顾虑自己把过多的期望投放在一个孩子身上,或纯粹想抚养另一个性别的孩子。

在这些因素的驱使下,即便其他生活层面没获得满足,夫妇也很有可能会咬紧牙关撑过去。

那些实在无法妥协的人,就要靠自己和政府想想办法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养儿育女的环境,来满足其他生活层面的需要了。

新加坡人的家庭观念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

问“想不想生”可能更贴切
打造有利生儿育女的环境,是每个国家长期的工作。(ALAMY)

回到这个研究,参与的八个国家都有高收入和低生育率的共同点,但文化价值观和福利制度不尽相同。

新加坡人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家庭观念就有别于其他国家:

其一,国人不像西班牙和挪威人一样注重婚姻中的性别平等。

杨李唯君教授指出,新加坡人似乎认为,工作并承担大部分家务(如照顾孩子和家务)的女性,处境不会比与丈夫平分家务的职场女性来得差。

其二,与欧美国家相比,新加坡人认为未婚同居是比较不理想的。

其三,在孩子的教育上,国人认为孩子只有大学文凭是不够的,觉得能当研究生会更为理想。这个看法跟中国和挪威相同,但和其他国家不同。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