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刚从超市买回来的薯片,准备大快朵颐却赫然发现,包装里的空气快比薯片还多了;吃个鸡饭,虽然价格一样,但老板给的鸡肉分量似乎“缩水”了不少。
你有过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吗?
专家们把这种“减量不减价”的现象称作缩水式通货膨胀(shrinkflation)。在百物价涨时代,类似现象越来越常见。
缩水式通胀指的是商品价格不变,但分量减少。若要用较浅显易懂的词汇,则可称之为“减量不减价”。
一般而言,最常被商家拿来“减量不减价”的商品包括卫生纸、洗发精、沐浴乳等日用品,以及薯片、饼干、巧克力、咖啡粉等食品。
从雀巢(Nestle)的配方奶粉、到百事可乐旗下的多力多滋薯片,甚至速食巨擘麦当劳的产品都曾被消费者质疑有“减量不减价”的嫌疑。
近年来因全球供应链和地缘政治危机导致原物料价格上涨,商家的生产成本提高,但除了提高商品售价将成本转嫁消费者,一些商家采取了比较隐晦的方式,即在不提高售价的情况下减少商品分量,以抵消原料价格上涨的冲击。
而企业宁可缩减分量,也不要提升售价的理由很简单:
消费者往往只留意价格,而不太注意商品的分量大小。
严格来说,只要包装上的分量说明未与实际状况不符,这并不构成欺骗。但可议的是,在商家没有另外公告或特别注明的情况下,消费者几乎不会特别在意包装上字体小得要命的产品说明。
对部分消费者而言,事后才发现用一样价格买到分量更少的货品,或许会有种受骗的感觉。
因此,一些国家设法在这方面提高商家的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韩国将从今年8月起,落实要求厂商公开任何商品“减量不加价”的法律。
根据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上周五(5月3日)公布的新规定,大多数加工食品制造商和卫生纸、洗发水等家庭用品制造商,若缩小产品分量造成单价上涨,须展示通告标签三个月,确保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知情。
制造商一旦违反相关规定,最高可被处以最高1000万韩元(约9900新元)罚款。
一项4月的市场调查发现,有83%的韩国消费者认为缩水式通胀导致他们花更多钱购物。
其中,薯片、饼干、烘焙品和年糕等被认为是“缩水”情况最严重的产品。
法国政府今年4月也宣布,当地所有零售商从今年7月起,必须在减量不减价的商品上架后,贴告示提醒消费者。
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直言,缩水式通胀“是一种欺诈”:
“我们会制止这种行为。我希望重建消费者的信心,而消费者信心和透明度是分不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连锁超市家乐福(Carrefour)去年9月已经开始主动这么做,包括瑞士品牌莲(Lindt)巧克力和立顿(Lipton)冰茶等商品旁,皆贴上告示说明相关产品分量缩水。
美国也计划采取相关措施。
美国总统拜登呼吁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赋予联邦贸易委员会权限规管缩水式通胀。
相关提案将允许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各州总检察官对那些采取减量不减价做法的公司展开民事诉讼行动。
拜登在美国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还酸了士力架(Snickers)巧克力棒一把,称该产品的分量越来越小。
生产士力架巧克力棒的美国玛氏食品则出面强调,该公司在美国的产品并未缩水。
早在1970年代就有这种套路
市场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今年1月一项针对33个国家的调查发现,平均有46%受访者认为他们正在为更少分量的食物及其他产品支付相同的价格,即所谓的缩水式通胀。
其中尤以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民众感受最深,超过六成当地受访者饱受缩水式通胀所苦。
新加坡也在受访国家之列,有一半本地受访者表示感受到缩水式通胀,比全球平均略高。
缩水式通胀由来已久,一些生产商早在1970年代起便以减量不减价的方式维持利润。
只能说,生产商充分利用了消费者只看价格不看分量的消费心理,而人们常常“体感”到同品项商品的分量今不如昔也不尽然是无的放矢。
然而,除非公权力直接介入要求生产商每一次减量不减价都得公告天下,否则消费者要避免这种事后才惊觉买贵的窘境,也只能多多留意产品包装的分量标示了。
红蚂蚁这里也推荐一个好用的工具——新加坡消费者协会的“省钱之友”(Price Kaki)手机应用除了商品价格,亦有显示商品单位重量的价格,这可让消费者比较同一商品的真实价格,蚁粉不妨参考看看哦!